(原标题:小冯村音乐会:口口相传六百余年 熠熠生辉的中国古乐瑰宝)
固安县渠沟镇小冯村传承六百多年的冀中笙管乐·小冯村音乐会是固安人心目中经久不衰的艺术瑰宝。那气势磅礴、威震四野的声调,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传承探索,承载着华光熠熠的民族之魂。今天我们一起聆听小冯村音乐会,在悠远绵长的古乐音韵中领略它独特的文化魅力。
鼓音铿锵,镲声阵阵。铿锵悦耳的铜镲、犹如惊雷的鼓点,引来笙管笛锣等乐器轮番奏响……麦收过后,在渠沟镇小冯村村委会大院儿内,由小冯村村民组成的古乐队每天都会在这里排练。演奏间隙,由领唱人带领成员进行乐谱吟唱。每一次的练习,都像是一场小型音乐会。
据音乐会负责人郭景富介绍说,音乐会有成员30余人,年龄在30至85岁之间。每到冬夏农闲时期,都会在村委会组织练习演奏。
冀中笙管乐·小冯村音乐会会长、市级非遗传承人郭景富:“我们的音乐会从老一辈就是农闲的时候才能排练,冬天没事了我们就聚到村委会每天晚上排练。天热了,暑伏天儿了,地里没什么活儿了,刚收完麦子,也可以一三五上这儿排练武场,二四六排练文场。”
固安小冯村音乐会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相传由陕西一牛姓道长传教后逐渐繁衍,在固安土地上世代相传,是道教音乐流传于民间的产物。不同于简谱和五线谱,小冯村音乐会的乐谱延续了明代古老的“工尺谱”记谱方式,艺人即使认识谱子,也不知道旋律,因此要演奏出来,只能靠老一辈艺人的口传心授。
冀中笙管乐·小冯村音乐会会长、市级非遗传承人郭景富:“老一辈的音乐会的老人们传给年轻的,唱一句教一句,句句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
小冯村音乐会具有深厚的道家文化底蕴。这种音乐形式主要用在祭祀和丧礼仪式上,以其独特的吹奏谱,包括“四一上尺工六五凡合乙”十个音符,以及平仄变声和阴阳变调技法,使得音乐风格独特,悦耳动听,呈现出低沉稳重、铿锵有力,庄严肃穆又不乏清幽恬静的演奏特点,赢得人们的喜爱与赞誉。
目前保留下来的曲目包括九支套曲、六支大板曲和三十多支小曲,同时配以多种传统乐器,如小管、笙、笛子、引铃、云锣、木鱼、小镲等,并辅以鼓、铛子、大镲、大铙等打击乐器,形成宏大壮观的演奏阵容。
冀中笙管乐·小冯村音乐会会长、市级非遗传承人郭景富:“我们村音乐会是道乐,以祭祀为主的古老乐种,比如以前在庙里烧香祭祀的时候可以演奏。道乐跟佛乐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在调门上不一样,我们音乐会以吹降E调为主,降B调,其他的乐社可能在A调、正E调、F调,风格就一样了。曲牌名大致都一样,只不过演奏出来的风格不一样,我们的风格比较稳重、低沉。”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重要遗存,小冯村音乐会曾因皇室的赞赏和赐予乐器而声名显赫。然而,回顾它的历史传承,可谓历经风雨,曾一度中断。音乐会自1996年冬重新恢复,象征古老记忆的明朝五爪龙大镲、木斗笙,清朝的铜斗笙等古乐器得以重新现身,成为音乐会的“震会之宝”。此后,小冯村音乐会频繁活跃在固安城乡,先后被中央省市等媒体争相报道,并在后续年份中获得多项荣誉。2008年6月,被国务院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经历兴衰起伏,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一辈又一辈音乐会会员的坚韧守护和无数淳朴善良父老乡亲的默默奉献下,小冯村音乐会从明代传承至今,依然保持着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实属不易。作为固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冯村音乐会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它见证了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也承载着固安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意,是固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份非遗,让这份古音乐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彩。
冀中笙管乐·小冯村音乐会会长、市级非遗传承人郭景富:“现在传承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年轻人都出去挣钱了,需要跟小孩儿做大量的工作,在不影响他们学习的情况下,让他们学,基本在暑假、寒假的时候,抽出一点时间让他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