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山旧名马头崖,坐落在抚宁城北10公里白家堡子村东北处,海拔295米,东西走向。山顶巨石迭叠,形如马头高昂,故此山原名马头崖,后被戚继光改名为天马山。
天马山是座历史名山,文化名山。山顶东侧山门处刻有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所书“天马山”三个大字。正面上方刻有“海天在目”,下方东西两侧分别刻有“天马行空”、“山河一览”,西侧山崖刻有“带砺山河”,分别为明代蓟州将领张臣、傅光宅、黄孝敢、孙仁所书。
“天马行空”为抚宁古八景之一。据传,戚继光在东南抗倭时,当地百姓感其抗倭有功,为民除害,送给他一匹名叫“千里驹”的枣红马。这匹马驮着戚继光巡视营地,督察边备,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翻山越岭,如履平地,跨涧跃壑,体轻如风。在东起山海关西至京西的漫长长城防线上,处处留下了它的蹄迹。
一年酷暑,这匹马行至马头崖下,终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临死前,它面向北方长嘶一声,转身面对戚继光屈前腿跪下,闭上了眼睛。千里驹死后,戚继光念它屡经征战,把它葬在半山腰的平台中,从此,人们常在深夜见到一道红光腾空而起。
几年后,鞑靼骑兵又犯边境,经过董家口一战,戚军一举把入侵之敌杀得大败而逃,敌酋长长秃被活捉,他的坐骑受惊,长嘶一声,腾空而去。后来这匹马跑到马头崖下的一个山村(现名战马王),被一个财主牵回家去。这匹战马全身雪白,四蹄如月,到这里后,夜夜溜缰,天明归来,损毛破皮,汗湿淋淋,疲惫不堪。马主人很是纳闷。当晚,那马又脱缰出走,主人暗中尾随不舍,直跟到马头崖半山腰的“神泉”。
这“神泉”是戚继光饮马的地方,大旱不涸,严冬不冻,泉水清澈,甘甜爽口。这时,忽见一匹枣红马从迷蒙的月色中飞腾奔驰而来,两马相见,视若仇敌,相互撕咬。由于白马银鬃苫背,头缨遮目,撕咬时吃了败仗,狼狈逃回。马主人怕自己的马吃亏,就把白马的头缨和马鬃简短,以为这样准能取胜,谁料第二天清早,赶到“神泉”一看,白马已被咬死,红马正腾空而飞,飞到半山腰,只听轰然一声巨响,峭壁裂开一条缝,红马一头钻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石缝闭合。后来,戚继光因积劳成疾到马头崖养病,一天清晨,他信步绕到马头崖北侧,忽闻一声长嘶,嘶声酷似曾乘骑多年的“千里驹”,左右观之,并无马的踪影。正自纳闷,猛抬头,看到山腰峭壁处有一枣红马,若隐若现……返回的路上,戚继光回想“千里驹”赫赫功绩,联想到村民的传说,心潮澎湃,呼唤左右,拿来笔砚,在石门左侧写下“天马山”三个大字,从此,人们就将马头崖改名为天马山。
来源于《抚宁区旅游文化发布》视频号
——摘自《抚宁县地名荟萃》
来源:秦皇岛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