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秘节肢动物中的元老级成员——三叶虫)
三叶虫 节肢动物中的元老级成员
三叶虫不是指一个物种,而是一个大家族,一般是指动物界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Trilobita),和现在的昆虫纲是一个级别(三叶虫可不是昆虫哦),已经被命名了有2万多个物种呢,作为一个化石类群,其物种丰富度可是数一数二的!
说到三叶虫,大家应该并不陌生,作为和恐龙一样著名的灭绝动物(可能名气稍稍差了点),在地球上生活了近三亿年(从5.21亿年前早寒武世到2.51亿年前的晚二叠纪世),比恐龙的存在时间还多了1亿年之久。
在寒武纪,几乎所有现代生物门类的祖先类型爆发式地出现,三叶虫作为寒武纪最繁荣的生物,因此寒武纪又被称为“三叶虫时代”。
01那为什么取名为三叶虫呢?
这个名字并不是基于其躯体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三个体段,而是基于其背甲上的三个纵向叶:一个中央隆起的轴叶和两个左右对称的肋叶。
三叶虫的身体分为背、腹两面,背面有坚硬的背甲以保护柔软的腹面,就像戴着头盔、身披铠甲的勇士。
三叶虫纲各目的演化图,引自Hacter Chang
目前认为三叶虫包含10个目。三叶虫体型大小不一,2009年在葡萄牙发现的奥陶纪三叶虫(Hungioides bohemicus),估计完整个体可达87厘米,而最小的仅1个毫米,典型的三叶虫大小在2至7厘米间。
三叶虫纲10目
莱得利基虫目
Redlichiida
早寒武世-中寒武世
最古老的三叶虫成员,祖先类型,以最早研究此种化石的英国古生物学家莱得利基而得名。
球接子目
Agnostida
早寒武世-晚奥陶世
最容易辨认的一类,因头甲和尾甲像两个球由胸甲接在一起而得名。
褶颊虫目
Ptychopariida
早寒武世-晚奥陶世
由莱德利基虫目演化而来,拥有较大的胸部,尾部比较小型。
耸棒头虫目
Corynexochida
早寒武世-晚泥盆世
由莱得利基虫目演化而来,在我国分布广泛,掘头虫、节头虫、双耳虫、叉尾虫等皆为此目代表。
栉虫目
Asaphida
中寒武世-晚志留世
由褶颊虫目演化而来。
裂肋虫目
Lichida
中寒武世-晚泥盆世
身躯长满小刺。小刺主要用作保护身体,免受袭击,而且具有平衡的作用。
齿肋虫目
Odontopleurida
中寒武世-晚泥盆世
镜眼虫目
Phacopida
中寒武世-晚泥盆世
发达的复眼是最明显的特征,此类群的灭绝标志着三叶虫繁盛海洋时代的终结。
代表种类:王冠虫,隐头虫
镰虫目
Harpetida
晚寒武世-晚泥盆世
头甲宽大,当遇到危险时,镰虫目的三叶虫可以蜷曲身体,用坚硬的外骨骼保护自己。
砑(yà)头虫目
Proetida
早奥陶世-晚二叠世
唯一存活到二叠纪末期大灭绝的三叶虫类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均来自于维基百科)
目前世界已知第二大的三叶虫化石Isotelus rex
引自Mike Beauregard
02三叶虫化石为何如此丰富呢?
原因1:种类繁多且分布区域广泛
三叶虫化石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发现,其种类也达到了上万种。
三叶虫不仅演化速度快,而且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在不同深度的海水中都有三叶虫的踪迹。在海洋中,三叶虫主要是在海底底栖生活,也有漂浮在海水表层的。
正是由于其广泛的适应性,使得三叶虫成为了当时海洋中最丰富的类群。
原因2:坚硬的外骨骼易于形成化石
三叶虫外骨骼虽然像盔甲那样能很好保护内部器官,但是限制了个体的生长和活动。
因此三叶虫需要定期蜕皮,以解决生长受限的问题,蜕掉的其实就是坚硬的背甲外壳,在蜕皮时外骨骼首先在头部和胸部之间分开。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三叶虫化石是残缺的,不是缺少头部就是缺少胸部,其实就是因为许多化石是三叶虫蜕掉的皮,而不是死去的三叶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