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来自邯郸的孙先生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采集室内,顺利采集了328ml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生命种子”让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血脉相连”。
从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到现在成功完成捐献,孙先生埋下十年的“种子”终于发芽了。“虽时隔十年,但我从未忘记我是一名时刻准备着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只要配型成功,我一定义无反顾同意捐献,现在就是履行那份生命的承诺。”孙先生说。
2013年9月,孙先生在当地红十字会和单位联合组织的公益性宣传活动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是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生命的方式,就决定留取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2023年12月,孙先生接到电话,“您是否记得曾留过血样,是中华骨髓库的在库志愿者?现在有一名患者与您初配成功,想询问捐献意愿……”工作人员在电话里的信息将孙先生拉回十年前入库的场景。“我同意!”孙先生立刻回复,“入库前深思熟虑,捐献时义无反顾,我随时准备着。”
孙先生第一时间把配型成功的消息告诉家人,在经过网络资料查询和红十字志愿者的介绍,家人都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和流程,也全力支持他的善举。
孙先生是中共武安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日常工作较为繁忙,当采集计划出来时,孙先生正在外地出差。得知需要提前赶赴石家庄进行捐献前的准备,孙先生向单位进行了汇报,当单位领导知道他是要去救人,便立刻进行工作协调,并为孙先生的决定表示赞扬和支持。
安排好个人事务的孙先生,在武安市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队长高海鹰的陪伴下,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每日注射动员剂,准备等待采集。“跟高大哥相处的几天,我听到了很多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等完成捐献后,有时间我也一定要多多参与,通过自己的力量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孙先生说。
“面对疾病,我们曾经无助、绝望,是您的善举给了我们全家希望和勇气,为我儿子带来了重生的机会……”患者的父母手写的感谢信让孙先生非常感慨,他说:“同样身为父母,我能想象到他们的痛苦,希望孩子再坚强一些,早日打败病魔、恢复健康。”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孙先生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6846例、河北省第739例、邯郸市第18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据武安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张丽介绍,武安市红十字会将“三救三献”工作作为重点,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深入企业、机关单位、社区等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同时,西岭湖公园的献血车上的志愿者已经将三献作为常态化宣传的内容,便于市民随时了解咨询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