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的采集室内,来自沧州的张老师历经5个小时,成功采集造血干细胞284毫升,温热的“生命火种”将用于救治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同时,张老师也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6808例、河北省第734例、沧州市第4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今年24岁的张老师,是沧州某实验学校的一名体育老师。早在18岁那年,张老师便开启了自己的无偿献血公益之路。“在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分享过无偿献血的意义,从那时开始就种下了这颗种子,献血也可以说是我的成年礼了。”张老师说。截至目前,张老师共参与无偿献血8次,献血量共计2600毫升。
在就读河北师范大学期间,张老师从视频平台刷到了造血干细胞可以救治血液病的内容,就主动前往河北博物院文化广场献血屋,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22年,在毕业后的年底,张老师被告知与一位患者初配成功,但因其他原因终止了。虽然第一次没能成功捐献,但张老师始终坚定信念:“如果以后我的血样还能配型成功,下一次我还会同意捐献。”
2023年10月的一天,张老师再次接到河北省红十字会三献工作事务中心打来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如同意捐献的话需要做进一步高分辨配型和体检,张老师毫不犹豫地同意。“这是第二次配型成功,我当时的心情就是赶紧进行体检,顺利完成捐献任务,把这个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张老师的心情比第一次更加激动和兴奋。从当年未能捐献的失落到第二次配型成功,张老师说自己是幸运的。
为此,张老师积极配合工作人员完成高分辨血样检测、健康体检、制定采集计划等各个流程。据张老师介绍,当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被学校知道后,学校领导贴心的为他安排休息时间和协调工作事宜。“学校的同事和朋友都找我了解什么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借此机会我还向他们进行了科普,虽然我还没去采集,但我很骄傲,因为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项事业。”张老师说,在采集前他也并不太了解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流程,通过学习和分享,已经带动了家人和身边的朋友了解造血干细胞的意义。
接下来的日子,张老师坚持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努力把身体调整到最好状态。1月13日,张老师按照既定的采集计划启程前往石家庄,进行捐献准备。
“开始注射动员剂两天,感觉腰部肌肉有些酸痛,头有时会有些眩晕,身体其他状况还好,采集前还有点紧张,但是开始采集后,这些‘症状’全没了。”张老师说。1月18日8时,采集正式开始,“通过外周血采集,感觉和平时献血没什么区别,采集时跟身边人聊聊天、休息会,感觉也没那么难熬,身体也没觉得有什么不适。”
据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工作人员介绍,在注射动员剂之后,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骨节酸胀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这是药物本身的正常反映,药物动员剂本身对人体健康没有副作用,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也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一般在1到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可恢复到原来水平,捐献造血干细胞无损捐献者的健康。
“我一次次收拾心情,迎接不一样的挑战,谢谢您,让我成为千万个等待移植患者中的幸运儿,谢谢您,点燃了我人生的希望……”患者委托工作人员送来感谢信,真挚的话语让张老师温润了眼眶,祝福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作为小学的一名老师,张老师不仅为这位血液病患者加油,更惦念着年龄更小的血液病儿童。“我心疼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学生本就该在操场上肆意奔跑享受童年,可他们却要在病房里谨小慎微的保护自己。”张老师表示,未来有机会,一定参与京津冀“彩虹计划”,为这些血液病患儿送上自己的心意。
“造血干细胞捐献可以拯救一个生命、挽救一个家庭,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关爱血液病群体,加入中华骨髓库,传递社会正能量。”张老师表示,日后将通过自身的力量动员身边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为更多的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