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 国(春秋)
晋州有2570余年文字可考的历史,而在这一历史中写下首页的,是一个叫作“白狄”的少数民族。
春秋时期,在秦、晋、郑、卫等国以北,即今陕北及山西、河北两省的中北部,原北戎族的聚集区内出现了一支称为狄的部落,因其在北,史称北狄。在狄的族称出现以后差不多一百年间,又先后出现了赤狄、白狄、长狄等许多称号。
白狄亦作“白翟”,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公元前550年,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白狄人越过秦岭山脉,东迁至河北省石家庄一带,逐渐占据原邶国(周武王六弟霍叔封地,在河北南部一带)之地。他们以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为中心,建立了鲜虞国,并在晋州十里铺一带建立了鼓国,在藁城西部建立了肥国,三个部落国建立了城邦联盟。
公元前527年,晋国将军荀吴带着一支精锐之师,包围鼓国三个月,兵不血刃,收降鼓国。
公元前521年,鼓国背叛晋国,复归鲜虞。
公元前520年的六月,晋国荀吴率军攻取东阳(今邢台市)。途中,他派兵绕道鼓国城外,伪装成买粮食的,偷袭成功。晋军将鼓国君鸢鞮俘获,另派大夫涉佗驻守鼓国。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记载:
“晋之取鼓也,既献,而反鼓子焉,又叛于鲜虞。六月,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
位于十里铺村的鼓国遗址
春秋列国与鲜虞、鼓国、肥国态势图 鲜虞国在今正定一带,鼓国在今晋州一带,肥国在今藁城一带。三国均由白狄所建,是一个部族联盟。环绕其周边的,有晋、燕、齐、周、卫等大国。其中,对三国威胁最大的是晋国。最终,三国归晋。
鼓国君——鸢鞮 在晋州,他也被称为鼓子。公元前550年,他带领白狄族的一支,在晋州十里铺一带建立了鼓国。公元前527年,鸢鞮被晋国俘获后归降。公元前521年,复归鲜虞。公元前520年,鸢鞮再次被晋军俘获,押回晋国。晋国派大夫涉佗驻守鼓国。鼓国共存在了30年。
下曲阳县、曲阳县(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北魏)
下曲阳,西汉初置县。据《十三州志》称:“常山有上曲阳,故此下。”治所在晋州城西鼓城。鼓城当时名为坡城。据《晋县志》记载:“坡城,即下曲阳故城”。
北魏时,省“下”字,改称曲阳县。
(从战国到秦朝,已有下曲阳之称,但那时是城邑,非县置)。
鼓坡遗照。鼓城原名坡城,因有一土阜而得名,为下曲阳治所。
【知识点】黄巾军血战下曲阳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在河北大地上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黄巾大起义。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政治口号,号召起义。36方几十万义军同时举事,声势浩大。因起义军以头裹黄巾为标志,史称“黄巾起义”。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宝弟张梁称人公将军。他们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北)、巨鹿(今平乡县)领导起义,烧官府、劫富豪,吓得官吏豪绅纷纷逃遁。
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皇甫嵩会同冯翊,率六万余兵马开赴下曲阳城下,与驻守这里的张宝决战。厮杀中,张宝牺牲,黄巾军大乱,除少部分逃出去以外,被斩杀、生俘者10万余人。
【知识点】汉“京观” 汉中平元年(184年)11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打下曲阳,成功斩杀张宝,俘虏十多万人。皇甫嵩官兵将农民起义军尸体集于下曲阳城南(今东子城、西子城一带),封土为丘,名“京观”,以显示其战功。此战,皇甫嵩将河北黄巾主力全歼,黄巾起义宣告失败。
临平县(西 汉)
临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晋州城东南17.5公里的古城寨。《晋县乡土志》载:“古城寨,即临平故城,汉置”。据《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四年,帝幸临平”即此地,遂县废。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今晋州境域曾称鼓城县,临平故地属鼓城辖,故名
鼓城寨。1945年后改为古城寨。
刘秀,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据《后汉书 光武帝纪》:“建武四年,帝幸临平”。临平,即今天的古城寨。
【知识点】王朗追刘秀
在晋州,流传着王朗追刘秀的故事。晋州的许多村名,也与此有关。
西汉末年,王莽被打败后,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帝,建元“更始”。
此时,邯郸人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舆,在西汉宗室刘林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为帝,建都邯郸,控制着河北地面。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秀兄长刘縯被杀。刘秀隐忍取得刘玄信任,被封为武信侯、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受命镇抚河北。在邯郸,刘秀与王朗苦战一场,终因寡不敌众,落败而逃。王朗追赶不及,便发下告示,画上刘秀头影图形,派使臣遍告各郡县,悬赏杀刘秀者封十万户侯。
刘秀一路奔逃,来到下曲阳(今晋州)地界。和成郡(治所在今河北晋州西)卒正邳彤率众出降。有了邳彤辅佐,刘秀如虎添翼,最终越过滹沱河,摆脱了王朗的追杀。他以“废莽令、复汉制”为号召,取得河北官僚、地主的支持,一举平定了河北,并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更始三年六月,刘秀于河北鄗城(今柏乡固城店镇)登基称帝,为表汉室重兴之意,刘秀仍以“汉”作为其所建王朝之国号,史称“东汉”。
安乡县(西 汉)
安乡县,西汉置县。《大清一统志》载:“安乡故城,在晋州东,汉置县,属巨鹿郡。竟宁元年(前33年)封赵哀王子喜为侯国。”另据《中国地名大辞典》注:“安乡县,后汉省,故城在直隶今晋县(今晋州)东北”。据此可以认定,安乡县治所即为今天的晋州市侯城村。
1970年代拍摄的侯城古城墙遗址。战国时,侯城是赵哀王之子的封地——侯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东汉丞相曹操之子曹植被贬为安乡侯,食邑侯城。1947年11月,朱德驻晋县侯城,总结攻打石门的经验。
昔阳县、廉平县、鼓城县(隋、唐、五代、北宋、金)
昔阳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原下曲阳县治所鼓城东五里(今十里铺)置昔阳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昔阳县为鼓城县。
廉平县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分鼓城县部分区域置廉平县,治所在今晋州5公里紫城,属赵郡辖。隋大业初(公元605年左右)撤廉平县并入鼓城县。紫城故城在紫城村附近。地当滹沱河口,号称“紫城口”。明朝以后因河水冲刷,分为东西两村,称东紫城、西紫城。1945年以后,省写东子城、西子城。
鼓城县 即原下曲阳县制。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止,鼓城县历时771年。
1960年代在鼓城村附近拍摄到的古城遗迹,依稀可辨城郭的影子。
【知识点】唐代药碾1983年,在晋县槐树乡北张里村一座唐代中期墓葬中发现。质地汉白玉,是研磨药物的专用工具。它的造型美观,制作精致,可谓唐代文物中的珍品。它由平面呈长方形碾槽、推拉式碾盖、扁圆形碾轮三部分组成。碾槽长263厘米、宽5.5厘米、高5.1厘米,船形凹槽最大深度3.5厘米,其外壁刻锁纹、回纹;碾轮直径9厘米,刻莲花瓣纹,中央微鼓,留有穿轴圆孔;碾盖刻云头纹。雕刻内容丰富,构图别致,手法精细,是很难得的艺术杰作。被定为国家一级(甲等)珍贵文物。
【知识点】唐赵仁珪造像残碑 唐代石雕作品,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现,工极精细,颇为珍贵。曾放置在塔上村白果塔前。白果塔被毁后,失去踪迹。
【知识点】千佛碑 据民国23年《晋县志料》载,晋县有通千佛碑。一九八五年文物普查时,在城内西街先后发现了三块雕有佛像的残碑,拼凑在一起,正是过去失踪的千佛碑。这通碑高1.7米,宽0.75米,厚0.2米,碑阳雕刻有27尊佛像,碑阴雕竹木花草,花丛中有一面慈祥的女“仙人”。
晋 州(元、明、清)
晋州,元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置,治所在鼓城县治(今鼓城),辖鼓城一县。元太宗十年(公元1251年),曾撤州立鼓城等处军民万户所。
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复升为晋州。仍治鼓城,并辖有鼓城、安平、饶阳、武强四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鼓城县。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晋州为直隶州,辖无极、藁城两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晋州改为散州。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晋州改为晋县。
1930年代拍摄的晋县古城墙。晋州筑城,启于元代,修成后曾饱经战火。据民国《晋县志》载:崇祯11年(1638)冬十二月,清兵10万至晋州,攻围7日。陈牧宏绪率僚佐暨练总吕行可四面协守,昼夜不懈,且指授方略调度得宜,孤城赖以保全。
【知识点】朱玘家族古墓群 位于晋州市营里镇大尚村。朱玘,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叔叔,曾任镇京总指挥。洪武四年,因奸臣所害,迁至晋州大尚村。该墓群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已有600多年。
【知识点】卧龙岗 原址在县城东关外。据《晋县志》记载:卧龙岗建于明崇贞年间。据考证:卧龙岗占地二十多亩,座落在滹沱河北岸,是一座五米多高的大土岗,土岗的北面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河神庙,庙堂三间,有宽十一米的砖木结构,硫璃瓦顶,庙堂前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凉亭,从庙堂到凉亭之间,建有木制结构的花廊贯通。图片左下方,可见庙宇一角。
晋 县(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国二年(1913年),改晋州为晋县,属范阳道。民国三年,改属保定道。民国17年废道,改直隶省为河北省,辖晋县。民国26年,晋县改属河北省第十督察区。
从1913年到1991年,晋县这一名称沿用了78年。
1930年代的晋县城外景象。
国民晋县政府
民国2年(1913),晋州改称晋县,州衙改为县公署,知州改称县知事。民国17年(1928),奉国民政府令,县公署改为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
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后,县长唐绍亭带政府要员南逃,国民晋县政府自行解散。
日伪公署
民国27年(1938),以孟子明为首的日伪晋县公署成立,未及活动,孟子明等四位要员就被人民自卫军逮捕在深泽处决。民国28年(1939)1月,日军侵占晋县城,重建县公署。设县长1人,顾问、辅佐官各一人,均由日本人充任。民国34年(1945)9月3日,晋县解放,日伪公署灭亡。
人民政府
民国27年(1938)3月,晋县抗日政府成立,领导全县人民的抗日斗争。后根据形势需要,经历了多次变革。
民国34年(1945),晋县解放,晋县政府成立,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支援解放战争。
1949年11月,县政府改称晋县人民政府。11月20日启用木质方印:“晋县人民政府之印”。
三县合并
1958年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时间为同年12月20日),晋县、束鹿、深泽三县合并为束鹿县。县城设在辛集镇,是日正式办公。全县共17个公社(维持原公社规模),806191人,耕地214万亩。第一书记刘震,第二书记徐少华。县长石焰明。
晋州市
1991年11月30日,民政部批复河北省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晋县,设立晋州市(县级),以晋县的行政区域为晋州市的行政区域。12月26日,省政府印发文件,对晋州市的行政区域、机构、人员、所属领导等作出具体规定。
1992年3月12日,召开晋州市第一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撤县设市决议,晋州市正式成立。
1992年3月15日,庆祝晋州市成立大会现场。(刘运显摄)
晋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揭牌。(孟鹤提供)
1992年3月10日,中共晋州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会场。
新征程
2021年7月19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晋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在晋州宾馆召开。大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以百姓富、产业强、生态优、城乡美为奋斗目标,加压奋进、开拓进取,力争一年一变化、三年大提升,圆满完成“十四五”发展规划,奋力建设现代化富强优美幸福晋州。晋州开启了新征程。
晋州市第八次党代会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