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保定讯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石门乡担里村,有一座规模达400余亩的“绿色银行”。在这个银行里,存的不仅是杏扁、桃树等树木,更是一名退休林业职工的绿色梦想。这名退休职工就是李双进。
李双进,唐县石门乡担里村人,1950年出生,在唐县石门林业工作站工作多年,2010年办理退休。
他从小在山里生、山里长,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任唐县石门林业工作站站长期间,他带领该站工作人员,围绕林业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管理、组织、指导、服务”的职能作用,在造林绿化和资源管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2001年5月,唐县石门林业工作站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林业工作站建设先进单位”。
早在2000年,李双进就在本村承包了400余亩荒山,并着手实施绿化。由于他忙于工作,疏于管理,成活率并不太高。但他没有轻言放弃,心中始终存有一份放不下的绿色情结。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人一旦退休就意味着步入老年,可以闲赋在家,看看电视、遛遛弯或者散散步,但李双进却不这么认为。
“退了休,没有了上班时的时间约束,孩子也都成家立业,我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李双进说。
“你退休了,有吃有喝每月还有退休金,干嘛还去山上吃苦受累,在家享福不好吗?”亲朋好友不忍心看他如此辛劳,不止一次的劝他。
但他不为所动,每天早出晚归,把承包的荒山当成发挥余热的宝地,全心投入绿化,挖坑、运苗、栽树......每天有做不完的事儿和使不完的劲儿。在他的行动感召下,五个在外工作的子女也全都加入了他的队伍。他们平时忙工作,每逢周末就都回来参加劳动、管理树木。
“我记得最难的是2016年。当时,为了让新栽的幼树成活,水必须要跟上。于是我们开始着手办电、架线、挖井、修水池,总投资达30余万元。虽然解决了用水难题,但因为山高,水泵压不上去,还剩300多棵树浇不上水,怎么办?只能采取最原始的办法,也就是人工背水。我家男女老少共计15人,大人每次背50斤,孩子背20斤,来回往返数次,先后浇了两遍才保住了幼树成活。”李双进回忆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现如今种植的杏扁、桃树等均已挂果。“现在山也绿了,效益也不错,我每天坚持到山上走一走,看一看,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而且每次来到这里,心情都很好,因为在这里我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绿色梦想,还收获了健康的身体。”李双进高兴地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也让人觉得他这么多年来付出的汗水和辛劳都是值得的。
“三分造、七分管”,栽树容易,管理难,确实难。浇水、施肥、除虫、除草、修剪等,哪一项也不能丢。“这片杏扁、桃树从最开始的整地栽植到整形修剪、浇水施肥,每年雇佣工人费用达3万元左右。这两年有了收益后,果实采摘、运输等,需要的人工就更多了。”李双进在实现自己绿色梦想的同时,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有效带动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现如今,李双进已经74岁,却依旧不言停歇。“上班可以退休,但绿色事业不能停步!逐绿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么多年自己对树木也产生了感情,感觉它们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李双进表示,他将继续发挥余热,把山看好,把林子管好,让家乡的山变得更绿、水变得更清、人与自然变得更和谐。
怀揣绿色梦,无悔林业人。李双进是平凡的,但他用勤劳的双手,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是普通的,但他退而不休、逐绿而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退休林业干部良好的精神风貌,彰显出一名务林人热爱家乡、绿化家乡的情怀和本色。(于玉芬 尤梅平 赵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