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个文化符号。虽然一个地名往往只有两三个字,最多不过五六个字,但往往与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因而具有相应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说,地名文化是民族文化或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晋州有2570多年历史。从鼓子立国到荀吴伐鼓,从“帝(刘秀)幸临平”到葛天明筑城,从下曲阳到新晋州,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这样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必然要反映到地名中来。晋州地名不仅形态丰富、内容深刻,而且还保存有大量的地名故事和传说。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是血脉传承的历史,都是剪不断的晋州文脉。透过这些地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跌宕起伏,积淀深厚的晋州。
与魏征、魏收有关的地名(3个)
……
与魏征、魏收相关的地名的存在,证明了晋州是魏征、魏收故里无疑。
魏征像
晋州镇(2个)
赵 魏:南北朝至唐朝,县内赵、魏两大姓定居于此,故名“赵魏”。此村为大唐名相魏征故里。《晋县志·地理志》载:“赵魏,县西南五里,即魏文贞故里;表业,县西南五里,即魏文贞别业。”原属赵魏乡。
庞 表:原为“庞召”、“表业”两自然村,民国23年(1934年)合并得其名。“表业”,又称别业,别墅之意,相传,是唐太宗赐与魏征的。表业村的大街中央,曾建有一座过街的石牌坊,人称“宰相楼”。在庞表村北边有一个占地30亩的沙土岗,人们称之为“魏家庄货”(即宅基)。《晋县志·古迹志》说,这里曾是魏征家的一处庄院。原属赵魏乡。
魏收造像 唐宇岩习
槐树镇(1个)
相 邱:民国《晋县志》载:“北齐左光禄大夫魏收葬此,谓之相邱”。清代曾分前、后相邱。后合并复称相邱。
魏收为官时,得罪了不少人。到晚年,恐怕在自己过世后有人去挖坟掘墓,泄私愤,所以提前在故乡下曲阳安排好了墓地,地址就在晋州相邱附近。
魏收无子,只有一女,到武平三年(公元572年),魏收67岁时得了重病,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把女儿叫到跟前,叮嘱她务必把自己葬在下曲阳选好的墓地。
当时的相邱前后,是好大一片丛林,环境优美,鸟语花香,是风水宝地。魏收之女,遵照父亲的遗嘱,来到这片丛林中,找到了魏收埋下的石桩,便将父亲葬埋在这里。后来这里有了人家居住,借魏收葬于此,起村名相邱。据考证:从前相邱村南有一土丘,高约2米,直径约6米,当地百姓称它为宰相坟。传说,此坟原来很大,随着日月流逝,逐渐变小,后来平整土地时被夷为平地,如今已荡然无存。
魏收生前虽然有远见,想得也周到。可后来他的坟墓,还是被仇人找到了。一位有权势的官员,带领人马挖了魏收的坟墓,暴晒尸骨。那座魏收后来的坟墓,是族人重新给堆起来的土丘,在后来平整土地时没有发现一件陪葬品。
刘秀像
与刘秀有关的地名(21个)
刘秀,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乘势起兵,经过多年的纵横捭阖、艰苦征战,最终建立了东汉王朝,并统一全国。
刘秀发迹于河北,故河北许多地方有刘秀的遗迹和传说。“刘秀走国”就是其中之一,说的是刘秀当年遭王朗追剿,四处逃亡的故事。这是刘秀一生中最倒霉、最窘困、最无奈的经历。说“走”是出于对刘秀的尊重,其实就是“逃”,而且当时的“国”也不属于刘秀。刘秀一路“走”来,惶惶如丧家之犬,直到他“走”到晋州(当时称下曲阳),收降邳彤,方转危为安,并最终平定河北、统一全国。
在晋州,不少地名都与刘秀在河北的这段经历有关。
晋州镇(2个)
东 宿、宿 村:东宿原名“东宿村”,宿村原名“西宿村”,均由宿姓建村,又依其所处方位而得名。相传西汉王郎赶刘秀时,刘秀曾先后以二村为宿营地。后将东宿村改称东宿,西宿村易名宿村。原属东宿乡,现处晋州经济开发区境内。
营里镇(7个)
营 里:原名“留箭橭营”,起源于汉代。相传,汉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秀被王郎大队兵马追击至此,看到一只小白兔蹲在眼前,便张弓射击。被射中的小白兔带着箭跑进一座破庙。刘秀追到庙里,小白兔不见了,却在一尊石佛上发现了自己射出的箭,箭头已穿进石头里。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人们为了纪念刘秀在此逃生,便将其驻营处叫成了“留箭橭营”,后沿革成营里村。1968年正式改称营里。射兔处称“射佛兔”,又名“石佛兔”,后改“射佛头”(在总十庄镇)。那座寺庙,起名“白卯寺”。
东平乡、西平乡、北平乡:据传,汉朝王郎赶刘秀路经此地,王郎兵马引弓射刘,当地人听到了箭的声响,遂把村名叫作“听响”。明弘治间改为“平乡”。1961年将此自然村划成东平乡、西平乡、北平乡3个行政村。
传说,西汉末年,刘秀被王郎追赶到此,看到树中有房舍,是个村庄,想进村躲避,又不知道村中的情况。正是这时,见一身背粪筐,手握粪叉的老汉来到街口,刘秀在马上急问:“老伯!村里可有官兵?”
老汉见人问话,抬头一看刘秀,骑大马,拿着枪,不是平常人,说话却不讲礼数,心中有点不高兴,于是拉长了脸,故意打叉说:“你骑在马上高,我站在地上低,你说的什么?我听不清啊!”
刘秀听老汉这么说,又看到老汉的脸色不好,立刻意识到自己在马上问话,失了礼,可是又想到后边有追兵,仍在马上双手抱拳施礼,说:“后边有人追赶,在下事急,不敢下马,失礼了,请老伯谅解,我想进村躲避,不知村中情况如何?”
老人见刘秀心急火燎的,又施礼、又道歉,确实在急难之中,立刻转变了态度,说:“是老汉错怪你了,壮士勿忧,村中无官兵,全是好百姓,走!先到我家去躲躲。”
刘秀在街口和老汉说话的工夫,追兵到了。那些追兵在远处看到街口站着人,把老汉手中的粪叉看成了手握兵器,又看到有骑在马上,手中握枪的人,不知虚实,不敢冒进。于是,拉弓搭箭,冲街口射去。
王郎的兵马射出的箭,是一种带响声,叫“飞鸣镝”的箭。刘秀是军人,一听响声,就知道追兵到了,急忙跃马逃走了。
老汉听到响声,不知道这是带响的箭,忙喊刘秀:“听响!”结果刘秀早跑得没影了。从此,便把“听响”叫成了村名。到明宏治年间,改为平乡。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合作化”时代,平乡又分化为今天的三个村。
鲁家庄:一说,汉王郎赶刘秀时,刘秀的马死在与该村相邻的宁晋县司马村,其他村的人把马肉吃掉了,而他们离得这么近却没有吃到,于是便被称为“苦家庄”。后觉得该名不雅,便改为鲁家庄。还有种说法,该村系鲁姓所建,故名。
大尚村、小尚村:相传,汉王郎赶刘秀时,刘秀的马死在宁晋县司马村,魏家口的人把马肉吃掉了。附近有一大一小两个村的人见到肉却吃不到,感到生气、伤心,因而把较大的村称“大伤心”,较小的称“小伤心”。后改为大尚村、小尚村。
总十庄镇(3个)
射佛头:相传,西汉更始二年(24年),刘秀避兵时夜行迷路,见一兔,引弓射之,兔带箭逃奔,追里许失其踪,遂驻营,见箭镞在石佛身上。后来,人们将刘秀驻营处名“留箭橭营”(现属营里镇)。射兔处称“射佛兔”,又名“石佛兔”,后改“射佛头”。
马坊头:传说,西汉末年王郎赶刘秀时,刘秀逃至一片芦苇中遇狂风,天昏地暗,不辨路径,勒马停下,马吃起芦苇来。忽然,马上蹦下蹿,长嘶不已。刘秀以为马疯了,回头一看原来是王郎又追来了,便策马遁去。从此,该村便被称为“马疯头”,后转音为“马坊头”。清朝曾改名“安澜镇”,后复称马坊头。原属河头乡。
西张口:原名叫西张岔口,起源于汉代。
传说,西汉末年,有一天,汉刘秀被王郎的兵马追得逃了一天,傍晚来到今西张口的村边。刘秀又饥又渴,便下马坐在道边的井台上休息。
刘秀在井台上休息时,被在田间劳作的百姓看到了,他们看到刘秀不象平常人,怕惹是非,便隐藏在田中,暗中看刘秀的举动。忽见刘秀的战马四腿岔开,冲着西面嘶鸣。刘秀看到白马惊叫,估计是追兵来了,立刻飞身上马,逃走了。
后来,刘秀做了皇帝,那几位隐蔽在庄稼地里的百姓,讲起了刘秀在井台上休息时,那匹马惊叫的事情。为纪念新皇帝——刘秀曾到过这里,就将村名叫成西张岔口,后简化为西张口。原属河头乡。
东里庄镇(3个)
北小吾、南小吾、中作:相传,西汉末年,王郎赶刘秀。刘避兵在此求居,北边村庄不留,南边村庄不许,唯中部村庄允其避居。刘说,北边小(小视)吾,南边小吾,唯中间佐吾也。由此得村名“北小吾”、“南小吾”、“中佐”。“中佐”后改写为中作。
桃园镇(2个)
桃 园:从前,今桃园一带产一种非常好吃的大蜜桃。有一天,尚未称帝的刘秀被王郎的兵马追杀逃到这里,人困马乏,饥渴交加。看桃老汉看到刘秀不象歹人,便摘了几个蜜桃让刘秀吃了。刘秀吃了蜜桃,顿觉精神大振,不由地说:“好一处桃园!”后来,这里逐步形成了村庄,借当年刘秀“好一片桃园”,起名桃园,一直沿用至今。
西赵庄:据传,西汉末年,刘秀和王朗在此地周旋,刘秀往西照了照路,发现了王朗的踪迹,于是便将此地称为“西照”,后改名为西赵庄。
小樵镇(2个)
泉 渡:据传,因汉刘秀在此渡滹沱河而得名。
彭 召:据传,当年刘秀被王朗追击,遭遇大雨,在此村避雨,四面八方大雨倾盆,只有避雨院落无雨,刘秀开玩笑说:“下雨不漏棚着”。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人们就按照他说的,将该村叫为“棚着”,逐渐演变为“彭召”。
东卓宿镇(2个)
冻河头:清光绪《晋州志》载:西汉更始二年(24年)刘秀被王郎追赶,“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至滹沱河,候吏还曰:‘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秀使王霸往视之,霸恐惊众,还即诡曰:‘冰坚可渡’。遂前至河,河冰已合,乃渡,未毕数骑而冰解”。因之留名冻河头。
大 旺:相传,东汉时刘秀曾在此张网打鱼,该村故取名“大网”,后取谐音改大旺。原属陈家庄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