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石家庄的时候已经决定好捐献器官,没想到能把孩子从死神手里抢回来。”晓唐(化名)的母亲说。
2022年,初中生晓唐因心理压力过大,选择从楼上一跃而下,当他的父母得知情况时,晓唐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在医院接受抢救。但由于受伤严重情况并不乐观,当地医院向晓唐的父母说明了情况。晓唐母亲说:“孩子还这么年轻,若无法挽救他的生命,不能让他白来这个世界,他的器官是不是能帮助别人,这样也能换种方式留给我们一份念想。”
在确定捐赠意愿后,工作人员联系了省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晓唐被送往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经过器官获取组织的评估,判断晓唐的条件救治希望较大。这对于已经失去希望的晓唐父母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在经过重症监护室三天的奋力抢救,晓唐终于醒了,后续经过治疗和康复,晓唐在今年3月份,已经能够自行走路,并已经重返校园……
晓唐的母亲告诉我们,之前在新闻里看见过需要移植患者的无助,也了解过器官捐献的意义,回想当时晓唐的情况,他们做出器官捐献的决定,是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也为了让晓唐能以另一种方式陪伴他们。但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救治下,晓唐重拾生命,也还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庭。
生命是无价的,它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世界里,生命至上的救治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医疗领域的每一个角落。而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器官捐献挽救生命的崇高风尚也愈发盛行,给予了无数患者第二次生命的机会。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opo执行主任孟庆栓表示,在面对有器官捐献意愿的患者,医院及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会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奋力守护生命希望,在综合评估符合捐献的条件后,通过相关手续,让器官捐献者传递的生命礼物,重燃更多患者的希望。
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显示,截至11月5日,已有约646万人进行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河北省2013年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深入开展器官捐献宣传动员、志愿登记、捐献见证、缅怀纪念、人道关怀等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推动全省遗体和器官捐献工作步入了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截至目前,全省登记的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近27万人。
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是人间大爱善行,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关系生命伦理和社会公平,是国家医学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工作也体现“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着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2016年在河北省红十字会领导下,由河北医科大学发起,省内各地市红十字会及解剖学会下属六所医学院校共同组成遗体捐献接受联盟,建立了标准化的遗体接受程序。
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受中心的负责人赵长义表示,我省遗体捐献有三原则,一是自愿;二是无偿,不仅是家属捐献无偿,遗体捐献中心工作人员也是无偿工作;三是和谐,一方面指家庭和谐,必须征得直系亲属同意,另一方面指社会和谐,不能因为遗体捐献出现社会矛盾。“遗体器官捐献必须有直系亲属的同意,比如老人去世想要捐献遗体,只要他有一个子女不同意,那就不能捐。”赵长义说,“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依然是很多人坚持的观念。
“遗体捐献对于医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培养医疗后备军,也能为临床攻克疾病提供支持,对整个社会带来的贡献非常大。”赵长义呼吁,希望更多人加入到捐献遗体的志愿者队伍中来,共同推动医学事业发展和进步。
此外,依托河北医科大学成立的生命科学馆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通过预约即可在大学生讲解志愿者的带领下进行了解和学习,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推进生命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现捐献目标、满足移植就医需求是大爱与奉献的传递,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今年10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修订草案)》,河北省红十字会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更好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