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廊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燕赵山海·公益检察”护航美丽河北建设专项监督新闻发布会。会上获悉,专项监督开展以来,廊坊市检察机关聚焦破坏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资源四个领域的违法行为,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追究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
立足区位特点,助力打造环京津雄绿色生态走廊
截至目前,全市检察机关共收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564件,立案220件,履行诉前程序201件,提起诉讼5件。通过办案督促清理被污染水域面积270亩、整治问题河道69公里;处置危险废物39吨、生活垃圾3万吨、生产类固体废物35万吨;督促治理扬尘污染25万平方米;挽回被非法占用、破坏的耕地3170亩;追偿环境损害赔偿金、治理修复费用575万元。通过多地协同共建,进一步促进了环京津雄核心区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
聚焦“四个领域”,实现生态环境公益保护新突破
助力大气污染防治。共收集案件线索99件,立案27件,占专项监督立案总数的12.3%。廊坊市人民检察院驻临空经济区办公室联合广阳区院,针对两区交界处建筑工地及拆迁工地扬尘污染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开展联合系统整治,苫盖工地20余万平方米,为临空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大气环境。
强化水环境、水资源保护。共收集案件线索209件,立案91件,占专项监督立案总数的41.4%,廊坊市人民检察院组织开展了纳污坑塘及黑臭水体治理监督,共督促整治纳污坑塘94个,黑臭水体16处,治理污水7500吨、封堵排污口11个、清理坑塘垃圾9600吨、治理恢复被污染水源地4处。
助推土壤环境治理。共收集案件线索169件,立案72件,占专项监督立案总数的32.7%。加强生态资源系统保护。共收集案件线索87件,立案30件,占专项监督立案总数的13.6%。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开展耕地保护监督。安次区院针对因经济利益引导、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造成违法占用耕地堆放渣土问题,通过办案共督促清理渣土33万立方米,恢复耕地157亩。
延伸监督质效,不断彰显公益诉讼检察监督权威
廊坊市人民检察院在办理督促整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排沥河道行政公益诉讼案中,督促清理违法倾倒的固体废物10万方,修复机场蓄滞排洪设施450米,消除了航班作业安全隐患。着力推动将检察建议落实工作纳入党政考核,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全覆盖。三河市人民检察院积极对接人大、政协机关,从代表建议、委员提案中梳理公益损害线索,推动6个乡镇对93个河渠、坑塘进行了清理整治。
坚持创新实践,积极构建科技赋能公益检察新生态
廊坊市人民检察院在全省率先设立“公益损害与诉讼违法举报中心”,目前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收集举报信息千余条。与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空间遥感研究院进行合作,成立了“燕赵山海·公益检察”廊坊遥感技术实践基地,为监督办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全市检察机关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勘查、快速检测、大数据建模等方式助力办案,有力提升了识别线索、固定证据能力,截至目前,共运用科技手段辅助办案58件。今年9月,全市两级人民检察院高标准建成了公益诉讼指挥中心并投入使用,实现了案源线索集中管理、智能研判辅助办案、融合通信指挥调度、技术力量统一调配、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收集案源数据1661条,线索初筛434条,处理线索353条,实施指挥调度33次。上下一体、区域联动、运转高效、指挥有力的智能办案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下一步,全市检察机关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办案导向、效果导向,剑指环境资源领域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期盼,为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廊坊贡献公益检察力量。(李冬雪 窦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