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河北省首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护苗主题形象“小秦兴”;
率先在河北省成立首个社区“护苗联盟”;
连续3年三连创,每年打造1个全国示范点……
清风扬正气,利剑绽锋芒。今年以来,我市“扫黄打非”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全省关于“扫黄打非”工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坚持守正创新,聚焦重点难点,统筹网上网下,精准发力、协同联动,全面清理非法有害出版物及信息,扎实推动“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环境。
突出首要任务 维护文化安全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扫黄打非”全年工作主线。
制定全市“扫黄打非”行动方案,召开全市“扫黄打非”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年重点工作和专项整治作出部署,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扫黄打非”工作……今年以来,我市牢牢掌握扫黄打非工作主动权,深入扫除淫秽色情、暴力恐怖、侵权盗版等有害出版物及信息,集中治理网络平台低俗直播、校园周边违规经营等突出问题。尤其是在全国两会、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会议召开及“两节”、旅游旺季等重要节点,加强市场检查和网络巡查,提早行动,紧盯问题多发易发部位,严格查缴非法有害出版物,坚决打击各类有害出版传播活动。
市“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全市“扫黄打非”战线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敏感,坚持抓早抓小、严打严管,密切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高度警惕敏感。采取网下清缴与网上净化相结合的工作方法,“重点巡查”与“全面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信息共享、问题共治、责任共担,积极组织网信、文化、邮政、公安等部门力量,持续加强网下出版物市场监管,开展网上集中清查行动,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
坚持靶向施治 净化网络空间
网络是“扫黄打非”的主战场。
全面压实网络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强化责任担当,切实维护网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净网”“护苗”“清朗”等系列专项行动和专项整治,重点开展涉未成年人淫秽制品专项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靶向整治“低俗色情”“网络暴力”等网络乱象,确保网络空间天朗气清。
旅游旺季期间,加大网上舆情全时、全网监测的密度和频次,做好态势感知、信息呈报工作,同时提醒县区网信部门和有关单位关注整体舆论态势,前移风险关口,做好舆情风险预判和稳妥应对处置准备。
在“秦皇岛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微信公众号中设置移动举报端口,全面加强属地网络违法不良信息监督举报工作。今年以来,共处置违法违规网站101家,清理各类有害信息4459条。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有力守护了网络空间“港城蓝”。
强化共建共治 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扫黄打非”部门的重要职责。
我市率先在河北省建成第一个护苗工作站——白塔岭小学护苗工作站,建成全市中小学护苗工作站616个。成立河北省首个社区“护苗联盟”——海港区东华里社区,充分发挥8个联盟单位的职能作用,指导辖区单位创建联络点、直报点,构建集社区监管、企业自律、社会参与、学校引导、家庭教育为“五位一体”的护苗综合体系,并将东华里小学作为“护苗示范点”,让孩子们增强辨别“黄”与“非”的意识和抵制能力,实现政府、社会、网络、家庭、学校“五大保护”齐抓共管,协同发力。
在中小学春秋季开学、“六一”儿童节前后,集中整治中小学校园周边文化市场,重点查处有害“黄暴毒”“口袋书”、儿童绘本、漫画、宣扬邪教迷信等有害内容的少儿出版物,严厉打击教材教辅侵权盗版乱象。紧盯未成年人接触较多的网站平台和网络应用,及时处置有害学习类APP、网络游戏等问题。持续开展“护苗·绿书签”系列宣传活动,倡导青少年绿色阅读、文明上网,提升对非法有害出版物及有害信息的鉴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全力护航未成年人成长。今年以来,全市共组织“护苗·绿书签”系列宣传活动3000余场次。开展“法治进校园”精品网课,累计受众10万余人。
打造特色护苗品牌。推出河北省首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护苗主题形象“小秦兴”,制作3集“护苗”动画宣传片,为呵护青少年群体探索了一条新路径。该做法被全国“扫黄打非”公众号以《小秦兴诞生了》予以刊发。海港区“小候鸟驿站”志愿服务项目,为流动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提供生活照顾和学习辅导等志愿服务,累计帮扶1150余次,受益儿童达5000余人次。北戴河英才社区挂牌成立“杨阿姨女童保护工作室”“赵警官心理辅导工作室”,织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关爱网,预防和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织密基层网络 筑牢“扫黄打非”基层防线
“扫黄打非”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织密基层治理网络,是筑牢基层防线的制胜法宝。
近年来,我市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扫黄打非”工作机构,坚持重心下移,整合各种资源,真正将“扫黄打非”力量、手段和影响力,打通至最基层、最末端,延伸至“最后一米”,形成“部署、落实、检查、整改、反馈”闭环流程,确保每项任务基层有人接、接得住、可落实。
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北戴河区东经路社区探索形成“3+4+4”工作法,打通了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该做法被省扫黄办在全国扫黄办推广。北戴河区英才社区形成“五化五主”工作法,多形式、多渠道推动“扫黄打非”声音进基层、职责进基层、成效进基层。海港区东华里社区形成“四融四建”工作法,获评第六批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激活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末梢神经”,连续3年三连创,每年打造1个全国示范点。目前,全市共建成“扫黄打非”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站点2841个,其中全国示范点标兵2个,全国示范点4个,省级示范点标兵7个,省级示范点31个。
充分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报、网、端、台、微、屏全面发力。随着扫黄打非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市策划推出一系列文图、微视频、动漫等有特色、有影响的融媒体产品,在新华网、中新社、河北新闻网等中央、省、市级媒体刊播发。在“学习强国”上开辟“‘扫黄打非’进基层 秦皇岛在行动”专题,连续集中展示我市“扫黄打非”工作创建成果。全市各基层站点充分利用文化墙、宣传栏等公共活动空间,精心打造形式多样的“扫黄打非”宣传点位,通过印发明白纸、宣传品及公布举报二维码,“线上线下”结合,辐射至辖区的每个角落,形成浓厚宣传氛围。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