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扇贝收获的季节。“哒哒哒……”每天天刚蒙蒙亮,在轰鸣的马达声中,一艘艘满载扇贝的渔船缓缓驶入北戴河新区大蒲河渔港,工人们忙着卸船装车,呈现出一派忙碌的“丰”景图。
10月6日早上5点,扇贝养殖户陆洪国驾驶冀北新渔养00249号,一船5人朝着6海里外的200亩扇贝疾驰,螺旋桨卷起白色浪花,也激荡起陆洪国内心的喜悦。
43岁的陆洪国从小跟着父辈耳濡目染,已经有了20多年的扇贝养殖经验。最初,他开12米长的小船、养几千笼扇贝,如今换了大船、养近4万笼扇贝,“每天起早其实挺辛苦的,好在收入也比较可观。”
海面上有数不清的红色、蓝色、黄色浮漂球,每一个浮球下,是沉甸甸的鱼虾贝蟹,也寄托着渔民们的期待。
在海上畅行50分钟后,渔船抵达陆洪国家的“扇贝地”,“这片蓝色、红色的都是。”顺着陆洪国手指的方向,只见一排排色彩鲜艳的浮球格外耀眼,浮球两侧垂坠着的,正是一笼笼沉甸甸的扇贝。
陆洪国细看了一会儿,很快确定了捕捞区域,停船,启动稳车,开工作业。工人们站在宽约25厘米的木制船帮上,把锚钩固定到海面上串联着浮球的台绳上,陆洪国缓缓转动滚轮,一笼笼扇贝依次出水,“刚开始就像米粒大小,后来像黄豆粒、花生粒这么大,慢慢地像5分钱硬币这么大,就这样一圈一圈地长,像树木的年轮一样。”
扇贝一张一合,饱满鲜活,在海中的四个月,它们不需要饲养,不需要专门的饵料,任由大海滋养着他们生长。陆洪国向记者介绍着,“你看,都活着呢,鲜、甜,港湾贝都这样,跟水有关系,不需要特别喂什么,吃海里的微生物就可以。”
田间的一垄、一畦,在海面被渔民称之为“台”。工人们驾轻就熟、配合默契,大约半小时的工夫,一台300笼扇贝打捞完毕,铺满了小半个船舱。
清晨的海上,气温不过10来摄氏度,但陆洪国和工人们的脸上早已挂满密密麻麻的汗珠。
在北戴河新区沿海一带,养殖扇贝的渔民有上千户,以卖扇贝肉或干贝者居多。陆洪国则卖鲜贝,每次出海打捞的扇贝数量都是根据前一天的订单确定好,回到渔港,就紧张地分拣装车、运往各地,“卖鲜贝比较省事,大多发往天津、北京、唐山,上海也有8000斤左右,冷链运输,回港就直接拉走。”
上午10点,当天的1000笼扇贝打捞完毕,工人们整理好设备,正准备返程,陆洪国接到了客商临时加单的电话,便再次启动作业……
在未来两个月的扇贝收获期里,丰收的喜悦不独属于“船老大”。近年来,47岁的陶志海一直在陆洪国的船上干活儿,扇贝的丰收,也是他的丰收,“每天从早上5点多干到下午三四点,一天挣500多块钱,也累也乐呵。”
船舱很快被堆了个满满当当,近两万斤的扇贝让船身吃水更深,渔船返程的速度明显比来时慢了许多。
看着岸边熙攘的人群和等待装货的卡车,陆洪国忍不住和记者分享着他来年的希望与期待,“明年再扩大规模,换条大船,再租点儿地,再填点儿笼。”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