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之魅<206> | 独具魅力的民间曲艺形式——涿州十不闲)
涿州十不闲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不闲是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明末清初之际在北方各省尤其是京津冀地区流传相当普遍,常以民间花会形式出现,是一种广受民众喜爱的说唱艺术。
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逐渐派生出说唱型十不闲、歌舞型十不闲和戏曲型十不闲的艺术类型。
据涿州市三城村老艺人们相传,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该村已有十不闲会,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到涿州城内走会。后来大约在道光年间(1821年),该村的十不闲会与莲花落融合,开始用十不闲演唱小戏,逐渐成为戏曲型十不闲。在经历了约三百年的发展后,如今三城村依然传承着这一特色曲种,并已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不闲,是在木架上系以锣鼓镲,一人居中,其时连拉带打,左手夹两鼓槌,敲打单皮及大鼓。右手拉绳,敲小锣及小镲。其大镲之绳系于地,用脚蹬之便响。言其手忙脚乱,口中唱词,所以谓之十不闲,或称“什不闲”,即手脚不什闲(一齐忙)。
在农村,十不闲常以民间花会形式出现。出会时一般在牛车上铺以木板,将十不闲架子放于其上,一人打十不闲,一人或几个人在车上坐唱。撂地摊演唱时则将十不闲架子搬到地上;也有的十不闲出会时,做一个小型木制厢台,唱者站于其上,厢台上放十不闲架子,厢台之下穿两根木杠,出会时由4人(或多人)如抬轿般行走,这样可边走边唱,也可停下来唱。因十不闲架子类似天平,十不闲出会时又被人们称为“天平会”。
十不闲风行之时,一些艺人们将十不闲唱进了城市的酒肆茶楼。演出时的架子为单梁式,唱腔讲究韵味,声情并茂,表演时常有插科打诨之处;清门指京城旗人子弟的自娱演出,他们的架子为双梁,有的艺人们还将十不闲架子打制成可背在身上的小架子,在乡下串村卖唱;也有的艺人们用十不闲演唱皮影戏;清末民初之际,用十不闲“拉洋片”(看西洋景),不仅是北京天桥地区的一景,就是村镇庙会也较为常见,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还能偶尔见到。
《摘棉花》
十不闲是典型的说唱艺术,唱词古朴、合辙押韵,且又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曲调也比较简单,唱法为清唱式,上下句来回翻。演唱之中不打十不闲,唱完一句则在强拍上打一下十不闲,故三城村老艺人曾形象地说:“十不闲的特点是唱不打家伙,打家伙不唱。”
《三度林英》
涿州三城村十不闲在漫长的发展中,于清道光(1821年)年间,吸取了莲花落曲种的滋养后,以戏曲型十不闲的形式流传至今。据三城村老艺人相传,从清代乾隆年间已有十不闲,据传当时有一外乡人来该村做活(也有从河南或河之南来此逃荒之说),三城村的赵姓为大户,田多地广,家境富裕,外乡人来赵家做活,每晚住在打粮食的场院里。因外乡人善唱小戏即十不闲莲花落,夜晚的场院内常常聚集做活的长工、短工及本村村民在此听戏。三城村村民对十不闲的小戏非常喜爱,该村的会戏从此越唱越红火,进入了发展的兴盛阶段,而那位外乡人也从此被称为老祖师。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指导下,三城村十不闲戏会由村干部负责管理,十不闲在新生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是霸王鞭的队伍扩大,有专人教习,打霸王鞭的套路有所增多;二是排练整理了一批剧目,如《借女吊孝》《继母打孩子》《画扇面》《双灯记》等;三是积极参加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涿州城内花会和各级政府的调演。期间,三城村曾获得一面奖旗,上书“堪称绝妙”。
六十年代期间,三城村十不闲停演,此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归于沉寂。八十年代以来,三城村十不闲曾接受过媒体采访,录音录像,但没有正式恢复活动。2008年7月24日,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乡土》栏目以“三国故里看三绝”为题,播出涿州三个民俗文化专题,三城村十不闲为其中之一。
《秋天段》
2009年,涿州市文化部门投入专项资金,安排专人对十不闲进行抢救与保护。三城村的新一届两委班子也将发展传承十不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下大力给予支持,重新组建了十不闲戏会。
2009年4月,“河北省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不闲’展演”活动在三城村隆重举办。村民们和三里五乡的群众看到了久别的十不闲,听到了曾经如似乡音的曲调。更感到欣慰的是,十不闲艺术后继有人,中青年演员乃至小学生也在舞台上演唱着十不闲。
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
具有三百年历史的十不闲
在新生中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在进一步发展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用生动质朴的唱腔
通俗易懂的唱词
浓厚的乡土气息
始终扎根在涿州这片沃土上
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