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之魅<195> | 简洁苍劲、韵味独特——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和木板大鼓在安国统称鼓书,由同一艺人演唱,又称“说书”。2018年,安国西河大鼓被列入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河大鼓乐器、曲谱
西河大鼓演出
安国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现保存有多篇传统曲目,分中长篇和小段,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其中不少书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
西河大鼓传承人刘春茹参与2023年元宵节非遗文艺展演
安国西河大鼓有它的基本腔调,一般的结构为头板——二板——三板。头板速度缓慢,节奏变化不多,一板三眼,只用于全唱段的开始,或抒情写景或介绍和交待故事梗概;二板也叫流水板,速度可快可慢,曲调平稳、流畅。一板一眼,基本是平铺直叙、按字行腔,有时加用花腔;三板由二板蜕化而来,也是一板一眼,没有花腔,常用在一个唱段的高潮或结尾,能制造紧张的气氛。为了表现各种情感的需要,还创造有多种曲调和花腔,如悲调,用于表现悲哀、愁苦的情绪;“双高调”,多用于二板之中,可描绘景色,曲调比较低沉、压抑;“海底捞月”,用于表现喜怒等激动情绪或某些曲调的结尾;“窜板”,表现紧张、危急的情节等。
安国西河大鼓
是各种重要节日
婚丧嫁娶、寿宴庆典
不可缺少的节目
有一定的民俗研究价值
值得更多的人继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