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河北 > 正文

「网络中国节·七夕」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七夕播报文章

0
分享至

提到七夕节,大家的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

但是你知道吗?七夕节起源比牛郎织女神话的历史更久远。

【 七夕起源 】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于此,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 七夕演变 】

“七做一回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更为有趣的是,由于魏晋文化的繁荣,此时的登楼晒衣改为了登楼晒书。

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超前朝。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明清时期,七夕做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

时至今日,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七夕习俗 】

七夕节不只有

牛郎织女爱情的传说

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最普遍的就是

女子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各地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

各有趣味

【闽南:七娘妈】

七娘妈,也称“七星娘娘”、“七仙姊”、“七仙姑”等。七娘妈原来是由天上的牛郎织女两星的神话演变而来。在闽南地区,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七夕”并不仅仅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也是纪念七仙女“七娘妈”的节日,还是为十六岁少年举行成年礼的日子。

在闽南的古老传说中,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时,把孩子托付给了其他的姐妹来照顾。所以,闽南人七夕节祭拜的“七仙女”可不只织女一人,而是七位仙女。“七娘妈”就是这七位仙女,她们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不仅能给小孩子带来抚爱、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

《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按照这一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闽南话称“契母”),并于当天解去新生儿于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的“续命缕”(用五色丝线搓成)。到了十六岁,当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对其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答谢“七娘妈”长年的护佑。

【江苏: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等地

每年七夕节

人们都搭制“香桥”

祭祀双星、乞求福祥

然后将“香桥”焚化

象征着双星相会

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

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浙江:接露水】

在浙江部分地区

流传着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传说七夕节的露水

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

如抹在眼上和手上

可使人眼明手快

【山东:吃巧巧饭】

山东鄄城、曹县、平原等地

有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

七个要好的姑娘

集粮集菜包饺子

把一枚钱 一根针 一个红枣

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

乞巧活动以后

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

传说吃到钱的有福

吃到针的手巧

吃到枣的有好姻缘

【广东:迎仙】

广东广州地区

在农历七月初六、初七

姑娘们穿上新衣服

戴上新首饰,焚香点烛

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

自三更至五更,连拜七次

姑娘们手执彩线

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

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为得巧

被称为巧手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鹿晗现在最该担心的,不是和关晓彤能不能结婚,而是他都35岁了

鹿晗现在最该担心的,不是和关晓彤能不能结婚,而是他都35岁了

手工制作阿歼
2025-07-04 08:30:01
美国开始抢人!一周挖走4名中国顶级人才,年薪1个亿令人咋舌

美国开始抢人!一周挖走4名中国顶级人才,年薪1个亿令人咋舌

博览历史
2025-07-03 15:10:49
你看过哪本小说让你觉得作者文化水平很高?网友:真是跪着看的

你看过哪本小说让你觉得作者文化水平很高?网友:真是跪着看的

墙头草
2025-06-29 09:21:13
美联储提前降息!今日凌晨的四大消息正式来袭(7.4)!

美联储提前降息!今日凌晨的四大消息正式来袭(7.4)!

时尚的弄潮
2025-07-04 14:44:01
中方预兆,一场大战恐就在眼前!特朗普头都大了,以色列又挨揍了

中方预兆,一场大战恐就在眼前!特朗普头都大了,以色列又挨揍了

吕喆有话说
2025-07-04 10:58:36
小小试剂盒,青春报国心

小小试剂盒,青春报国心

微言教育
2025-07-04 17:13:59
《以法之名》演技倒数的女星,大闹海关、履历造假,还能混圈?

《以法之名》演技倒数的女星,大闹海关、履历造假,还能混圈?

萌神木木
2025-07-04 16:16:12
日本展出罕见草书,再现失传的“细草”写法,启功:得东晋笔法真谛!

日本展出罕见草书,再现失传的“细草”写法,启功:得东晋笔法真谛!

书法网
2025-07-04 18:30:09
亲家有钱没钱,一看便知:没钱的亲家,多半有“这4个穷习惯”

亲家有钱没钱,一看便知:没钱的亲家,多半有“这4个穷习惯”

烟台秀姐
2025-06-28 12:50:49
伊朗有两款性能很强的中国造雷达,为何以色列F35还能自由行动?

伊朗有两款性能很强的中国造雷达,为何以色列F35还能自由行动?

阿龙聊军事
2025-06-22 20:57:17
差最后一步!为换取访华资格,特朗普再让步,这下中国不好拒绝了

差最后一步!为换取访华资格,特朗普再让步,这下中国不好拒绝了

掌青说历史
2025-07-04 09:24:20
92岁周骢病逝众星悼念,93岁胡枫悲痛证实,曝其临终前已无法说话

92岁周骢病逝众星悼念,93岁胡枫悲痛证实,曝其临终前已无法说话

开开森森
2025-07-04 15:38:57
76岁大爷坦言:去养老院住了半年才明白,晚年真正能依靠的是什么

76岁大爷坦言:去养老院住了半年才明白,晚年真正能依靠的是什么

惟来
2025-07-03 19:59:56
印防长提出永久划界,想永久侵占藏南地区,中方用一句话霸气回应

印防长提出永久划界,想永久侵占藏南地区,中方用一句话霸气回应

掌青说历史
2025-07-03 17:11:09
大S妈追债戏码上演,老人狮子大开口,豪宅下家谁接手?

大S妈追债戏码上演,老人狮子大开口,豪宅下家谁接手?

可乐谈情感
2025-07-05 00:46:00
2025年养老金调整通知,公布时间推迟,涨幅能达到3%吗?来了解下

2025年养老金调整通知,公布时间推迟,涨幅能达到3%吗?来了解下

社保小达人
2025-07-04 09:50:02
又见成都太古里“垮掉的一代”:遍地流氓时尚,饱了眼福长了见识

又见成都太古里“垮掉的一代”:遍地流氓时尚,饱了眼福长了见识

葡萄说娱
2025-06-27 15:39:18
穆里尼奥:若塔将永远与安菲尔德同在,永远是利物浦大家庭的一员

穆里尼奥:若塔将永远与安菲尔德同在,永远是利物浦大家庭的一员

雷速体育
2025-07-05 04:39:09
打虎!冯志斌被查

打虎!冯志斌被查

鲁中晨报
2025-07-04 17:43:18
已入美籍也不保险!川普动手:这10类人恐失去美国国籍!

已入美籍也不保险!川普动手:这10类人恐失去美国国籍!

华人生活网
2025-07-04 02:32:34
2025-07-05 04:56:49

头条要闻

美媒: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让14亿中国人在笑话我们

头条要闻

美媒: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让14亿中国人在笑话我们

财经要闻

茅台从3300跌到1700 泡沫破了酒才真香

体育要闻

体坛最爽打工人:37岁被裁,工资领到72岁

娱乐要闻

李宇春身上的标签哪个才是真的?

科技要闻

被雷军"震惊"后,何小鹏"藏起"G7的战报

汽车要闻

重生之拿回销量 领克10 EM-P抢鲜实拍

态度原创

本地
时尚
旅游
艺术
公开课

本地新闻

建筑地标如何成为城市人才汇聚的 “强磁场”?

再见多巴胺,今年流行的“淡彩色”穿搭太美了!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