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要一回家就抱着手机刷不停,我就特别担心会影响他的学习和成长”家长许女士颇为无奈。其实,这是许多家长正在面临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接触和使用互联网是青少年的重要权利,因此不能一味禁止。作为家长,不要将其标签化、污名化,它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家长与孩子要经常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了解孩子使用沉迷手机的动机和影响,以“疏导”而非“禁止”的方式开展。
在教育部《关于预防学生网络沉迷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中,要求家长应做到“5要”:一要善引导,重监督。二要重表率,立榜样。三要常陪伴,增亲情。四要导心理,促健康。五要多配合,常沟通。可见,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与家长对孩子的业余生活缺乏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监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立家庭的‘青少年模式’,让孩子们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才是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开启家庭“青少年模式”呢?
首先,设定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与孩子制定一份家规,规定每天可以使用手机的时间,使用软件及社交媒体的发布内容,确保使用手机的时间和网络安全等因素。在生活中设定“无机时刻”,在此期间全家人都不使用手机,专注于彼此之间交流。
其次,家长树立自律榜样。父母应该自己注意手机的使用,尽量减少在孩子面前长期使用手机的行为。家长也可以创新家庭游戏方式,给孩子提供替代活动,如家庭阅读日、周末户外游玩等,让孩子们发现手机之外的生活也很有趣。
最后,制定家庭激励制度。当孩子遵守手机使用规定时,给予奖励,激励他们继续遵守规定;同时也需要家长定期了解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与孩子讨论使用网络的感受及看法。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倪端宇说:孩子年龄越小,大脑的可塑性越强,特别是6岁之前,是大脑的神经发育和认知发育的关键期。青少年如果沉迷于网络,脑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连接就强化在虚拟空间,现实交往的功能就自然削弱。
因此青少年自身也要正确认识网络,多参加户外活动,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融入现实人际交往。当出现网络诱惑时,要及时抵制,提醒自己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