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风情<363> | “咬硬(yǎoyinɡ)”你懂了吗?)
“咬硬”两个字,听上去不像个单独的词汇,感觉后面一定得跟宾语——硬的东西。听到“咬硬”这个说法,如果不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一般人也会跟牙齿相联系,会想到吃硬的东西。这里要抛开上面两种常规认知,“咬硬”就是个词汇,是保定特定区域内的方言词。
保定说“咬硬”,是在表示人的性格,认真要强,不怕困难的意思。读音(yǎoyinɡ)“硬”读轻声。
在普通话里,“咬硬”描述的是一种动作。是动宾结构的动词。方言“咬硬”却是个形容词,形容人的性格品格。词义的转换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这可以从这两个字的组合情况来看。咬,本义就是上下牙齿的扣合。引申为追赶、逼近,“双方比分紧咬着”。硬,由“石”与“更”组成,石义,更声,坚固的意思。含有硬的词很多,强硬、刚硬、硬壳、嘴钢牙硬等等,大都表示刚强,结实。如硬汉、硬骨头,比喻人具有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气节。而咬定了坚硬,追赶着刚强,就是一种自信,一种精神。
咬硬的老翁
需要说明的是,保定对“咬硬”一词的使用是区分人群的,特指老年人或者身体出现疾患的病人,一般不会用于年轻人。因为作为血气方刚、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来说,不怕困难,知难而上似乎常见,也被认为本应如此。而老年人或者病人及残障人士则不同,由于身体的原因,精力体力都不如从前,不比常人,性格会变得温和,遇事也会随顺,困难面前也会显得力不从心。也因为如此,人们才尤其对那些不服输、不服软、迎难而上的弱势人群刮目相看,称他们是“咬硬”。
咬硬是性格,也是品格。
“咬硬”用在老人身上,是带着敬仰和推崇口气的。有时表现在对人的态度上。“赵大爷80岁了,敢跟村里的地痞叫板,人们都说老头咬硬!”这是面对强势的不屈服,打不垮,腰不弯,是精神上的坚强与勇敢。“咬硬”有时也表现在做事情的态度上,一种坚持、一种韧劲,一种不服输的精气神。“爷爷越来越咬硬了。自己撑着条大船出去一天,载满了两船舱的青泥才回来。”谁说年龄不饶人?这老爷爷依然如昨,不顾别人阻拦,倔强地撑上船出发。挑战年龄,挑战体能,也是一种自信。“咬硬”的老人也有两种情况,有的在年轻时便勇猛顽强,无所畏惧;到老年依然不改初衷,老当益壮,英雄不减当年。有的则是年轻时斯文儒雅,性格温和;老来却变得性情豪爽,倔强刚烈,老而弥坚。
如果是形容病人“咬硬”,特指征服病痛。“他咬硬的不行,做植皮手术愣是没打麻药。”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人,这“咬硬”是顽强的意志,是内心的笃定,让人心生敬佩!
“咬硬”一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保定周边、特别是白洋淀地区较为流行,这跟当地人的个性特征是紧密联系的。正是因为保定人生就的积极乐观,勇敢、倔强的性格和不甘人后的精神特质,才有了“咬硬”。
很有趣的是,地处巴山蜀水的重庆人也使用“咬硬”这个方言。重庆人耿直、豪爽火辣辣的性格和保定人有相类似之处。只是在重庆人说来,“咬硬”是较真儿的意思,没有保定方言“咬硬”的含义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