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谢雅
想啃“硬骨头”?你得先有一口“铁齿铜牙”!在很多企业里,都有一支由创新人才和技术骨干组成的“铁齿铜牙”团队,他们专挑产业一线的“硬骨头”啃,这就是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咱河北大工匠刘洪吉就带领着这样一个创新团队。
谁来找刘洪吉,都得从工具堆里找他。螺丝刀、铜线团、铁架子、记录本……在国网河北超高压公司的创新工作室,我们见到了被一屋子工具零件团团围住的刘洪吉。
当时,他正在专心地研究怎么把“空中电梯”搭得更方便。说到这“空中电梯”,它是应用于超特高压高空作业的提升装置,简单来说,这个装置能让高空作业的检修人员像坐电梯一样,直接、准确地到达检修作业点。
那为啥要研发这样一个“空中电梯”呢?这还得从几年前的一次检修说起。
有一年夏天,一个500千伏的线路急需检修。刘洪吉和同事们要想到达检修地点,就得先穿着密不透风的屏蔽服,爬上近百米的铁塔,再走过几十米的“钢丝绳”,检修后,再原路返回。这一趟下来得将近两个小时,大家爬下铁塔的时候,都差点中了暑。
大伙儿想着,要是能坐着电梯直接到作业点就好了。说干就干!创新工作室成员们开始上网查资料,一有机会就实践摸索,经过近百次试验后,他们研究出用无人机携带绳索挂钩,飞上高空作业点,再利用自动装置挂好绳索,这样,检修人员就可以乘坐电动座椅直达百米高空。自打有了这“空中电梯”,高压电检修的效率那是大大提高了。
刘洪吉乘坐“空中电梯”进行作业。资料图
刘洪吉自豪地说:“以前背着十来斤的装备,光爬这20层楼高的铁塔,就得50分钟,现在坐我们设计的‘空中电梯’只需要两分钟。这项创新已经在前年开始应用了,我们还在继续改进,要做到更好。”
每一次工作上的新突破,都会引燃刘洪吉技术创新的激情和信心。他总能精准地抓住工作的难点、痛点问题,一头扎进去,直到找到解决方案。除了研制出“空中电梯”以外,他设计的500千伏同塔双回沧骅线V串进电场方式和500千伏清保线路引流线吊篮进电场作业方式,均为河北南网超高压线路首创!
从业12年来,刘洪吉从一名普通的输电运检工,成长为超特高压带电作业领域的专家。他带领的团队累计完成创新成果52项,获国家专利38项。
聊起今后的工作,刘洪吉依然满怀热情,他说:“努力用一个个小方法消除安全隐患,就是努力把生命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守护好万家灯火,这事儿咱还得接着干!”
像刘洪吉这样“啃硬骨头”的创新工作室在咱们河北还有很多。过去五年,河北省共创建了18家国家级、898家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位居全国前列。未来五年,河北还要持续提升它们的创新能力,争取让更多省级创新工作室“跑步”进入“国家队”,引领河北制造走向河北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