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之魅<182> | 针尖艺术,精绝天下)
京绣又称宫绣,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刺绣工艺,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高雅。定兴京绣是京绣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从清代传承至今,定兴京绣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14年12月,定兴京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定兴京绣
“京绣讲究图案工整,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宜。刺绣的针法主要有齐针、套针、乱针、滚针、锁绣、垫绣、纳锦等。”作为京绣传承人,梁淑平一直致力于将京绣发扬光大。她自幼喜爱刺绣,受先辈刺绣艺术的熏陶,秉承父业走上京绣之路。
京绣中所用的绣线是蚕丝,蚕丝在南方叫丝,北方称绒,故有的地方也将刺绣称为“绒绣”。蚕丝可以染成各种缤纷的色彩,绣工们根据绣品的不同需要将绒团劈成细线。绣线劈的越细,绣出的作品也越细腻。《顾绣考》中称顾绣“擎丝细过于发,而针如毫”来描绘劈丝的细致。京绣在绣制时也会劈丝,但是远不及苏绣劈丝那么细,所以京绣作品中看针脚相比苏绣会明显,因为京绣更注重实用。
绣线除了蚕丝制成的绒线外,还以黄金、白银锤箔,捻成金银线大量使用于服饰绣品中。其手法先用金银线盘成花纹,然后用色线绣在纺织平面上,这种用金银线绣出的龙、凤等图案又叫“盘金”,在中国绣品中独一无二,充分体现了富贵精美的宫廷审美艺术。
京绣所创造的辉煌离不开其坚实的物质基础,同其他绣种一样,京绣刺绣时所用的工具都是由较为基本的绣花架或称绣花绷子、针、绣花线、剪刀、丝绸类的底料等组成。当下人们习惯将刺绣中所用的绣法称为针法或技法,在以前的刺绣行当俗称“做法”。
一般而言,刺绣时要先将所绣图样描在蜡纸上,如同当下制作时使用一种绘图用的硫酸纸,它有一定的厚度、透明度和韧性,然后用针在蜡纸上沿着图样的轮廓线扎出细密的小孔,类似于当下服装制版中的“拓版”;透过这些小孔铺上一层特制的粉,这种粉多由石膏粉和煤油混合而成;如今,同样用这样的方法,因为煤油的挥发性比较好,绣完后留在面料上的痕迹,用棉布沾着清水拭掉。当然,也可以用汽油。这个步骤叫“漏粉”,通过这种方式图样就原封不动地“复制”在了绣地上面,轻轻地抖掉多余的粉,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劈丝、配色,然后开始刺绣了。
京绣图案设计的依据来源于统治阶层所遵行的礼仪制度。其常见题材有: 龙、凤、蟒、麟、狮、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寿山福海、八宝、祥云、牡丹、芙蓉、绣球、团花、喜寿、蝠、百子等,代表文武官员品级的补服则包括各种飞禽、走兽纹样等。这些图案一来有区分穿着者等级的意义,如:龙、凤、蟒、麟等;再则是内涵着某种美好寓意,如:八宝、牡丹、喜寿、蝠、百子等,寄托着人们对于福祉、吉祥的祈愿。
不同于画绣类作品的创作自由,京绣常用图案中有相当部分是不能随意应用和设计的。例如十二章纹,是历代帝王袍服上的专有纹饰,受到严格的规制约束。这虽然限制了京绣创作的灵活度,但也较大限度地避免了个体绣工的任意发挥,从而保持了传统的连贯和统一。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明的记忆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京绣承载了历史的痕迹
和文化的底蕴
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需要后来者用心的守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