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河北 > 正文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河北答卷| 盐碱地里话丰年

0
分享至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沧州市,考察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

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河北省现有盐碱地106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1%,主要集中在滨海地区和黑龙港流域。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将对提升农业产能发挥积极作用。

昔日荒碱滩,今朝米粮仓。一场盐碱地治理的绿色革命正在燕赵大地悄然发生。

沧州市绿油油的旱碱麦长势喜人。记者 崔上 摄

盐碱滩变身米粮川

干硬的土地泛着白花花的盐渍,在阳光的照耀下有些晃眼。地块板结形成的裂缝,踩上去坑坑洼洼的。这是盐碱地本来的样子。

只有把土壤的盐碱度降下来,才能真正变成良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北部黑龙港流域的曲周县,曾是有名的“老碱窝”,全县72万亩耕地中,28万亩是盐碱地,一亩地粮食的产量只能够包几顿饺子。

无人机拍摄的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图片来源:新华社

为了让盐碱地变成高产田,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建立了治碱实验站,开始了“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事业。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的教师们经过调查,终于摸清了当地的地下水盐运动规律,通过浅井水灌溉、咸水压盐等办法改土治碱。在灌溉用水上,他们将1眼淡水深机井和4至6眼咸水浅机井组成一个井组,合理开采深层淡水并利用和改造浅层咸水。

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麦田查看小麦长势。图片来源:新华社

靠着这些方法,中国农业大学将曲周县28万亩“盐碱窝”变成米粮川,创造了“曲周经验”。

王志成是曲周县王庄村的种地“老把式”,也是种粮大户。“去年玉米棒子长得非常匀实,一亩收获1400斤左右,比过去种地每亩增收200多元。如今老百姓种粮越来越带劲,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了。”看着眼前松软的土地,王志成满是欣喜。

50年来,几代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扎根曲周,对盐碱地进行改良。他们摸索出的改土治碱成果逐渐走出曲周,推广到全国,惠及3.8亿人口、4.7亿亩低产耕地的治理。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耕地产能提升、绿色增产、乡村振兴,发起科技大会战,研究引进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新技术,探索县域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新模式。”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说。

盐碱地上创高产

风吹麦浪时,迎来八方客。在沧州市南皮县小偃60科技示范田里,放眼望去,绿油油的麦田长势十分喜人,一点不像盐碱地长出来的小麦。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必须把农业“芯片”作用发挥好,选育出适应盐碱地的耐盐碱作物。

2013年,国家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进行改造,核心技术主要围绕“土、肥、水、种”突破。其中,育种是重中之重。

2022年6月,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的小偃60耐盐碱小麦开镰收割。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 供图

“长穗偃麦草耐盐性强,我们将它与小麦进行杂交,分离出一部分耐盐小偃麦新品系,其中一个优秀的品种就是小偃60。”谈到种子创新,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的成员们满脸自豪。

自201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培育了小偃60、小偃155等耐盐碱抗旱小麦新品种,表现出较好的增产特性。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研究员鲁雪林正在查看无花果长势。李连君 摄

如今,盐碱地上不只能产粮食,还长出了耐盐碱的中草药、牧草、林果等特色作物。在唐山市曹妃甸区,改良后的盐碱地上无花果长势良好。“针对曹妃甸盐碱地土壤墒情,我们用新技术栽培的无花果耐盐碱性强、抗逆性强、病虫害轻,可达到非盐碱地的无花果产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研究员鲁雪林说,盐碱地上长出的无花果产量更高,每亩增产在20%以上。目前该区已累计培植、引进260余种耐盐植物,其中耐盐作物30余种,果蔬20余种。

走在田埂上,有了好种子,脚步更坚实,老百姓的饭碗才能越端越稳、越端越牢。

盐碱地里养出“生态牛”

初夏时节,走进沧州市南皮县寨子镇,连片的苜蓿流青滴翠,万亩紫花苜蓿即将迎来丰收。

苜蓿草是最主要的豆科饲用作物,被誉为“牧草之王”,全株粗蛋白含量在20%左右,不仅为奶牛提供优质蛋白,还能增强家畜的免疫力。苜蓿产业则被誉为牛奶生产的“第一车间”。

南皮县素有苜蓿种植传统,建立了以沧州青宸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我们现在所在的南皮县寨子镇万亩苜蓿基地,原来都是低产盐碱田,作为河北省‘粮改饲’试点县,南皮县将这部分土壤盐分较高、粮食作物产量低的农田流转后改种牧草。”沧州青宸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学丽说。

2021年7月,沧州苜蓿种植基地内的苜蓿正在被收割。刘震 摄

近年来,沧州市挖掘东部盐碱地潜力,改良土壤,以绿养地,全市新增苜蓿种植8万亩,总面积发展到28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67%,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开发出种植、收割、翻晒、打捆、运输、加工一条龙全程机械化的作业模式,覆盖了整个产业链条。

据了解,科学种植耐盐碱高产苜蓿新品种,不仅能够改良土壤,还能够缓解优质饲草短缺局面。每亩优质高产苜蓿提供的蛋白质相当于2亩大豆,在当前奶牛养殖中起到重要作用。盐碱地里长出的高产苜蓿草,也让奶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2022年,沧州优然牧业3万头高产奶牛牧场示范项目在献县开工。何学林 摄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飚介绍说,目前,全省苜蓿保有面积40万亩以上,每年可收获苜蓿干草约30万吨,苜蓿本地化率由32%增长到50%。河北奶牛存栏也从106万头增长到148万头,生鲜乳产量从385万吨增长到547万吨,增速全国第一。

从一片“白茫茫”到一片“绿油油”,河北的盐碱地正变身“希望之地”,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丰收年。(记者 乔娅 李元华 综合新华社、人民网、河北日报、沧州发布、长城网、河北经济日报等)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美国担忧中国支原体肺炎蔓延,敦促分享数据,但拒绝公布本国病例

美国担忧中国支原体肺炎蔓延,敦促分享数据,但拒绝公布本国病例

奇思妙想草叶君
2023-11-29 14:36:10
拜登你看着办,普京逼美国做交易:你放弃乌克兰,我就放过以色列

拜登你看着办,普京逼美国做交易:你放弃乌克兰,我就放过以色列

西方寻史
2023-11-28 17:39:13
上午6点,人民日报发声,全红婵事件再升级,不仅仅是裁判问题!

上午6点,人民日报发声,全红婵事件再升级,不仅仅是裁判问题!

体坛侃排球
2023-11-30 00:00:03
以前海外赛事都是送版权给CCTV5,目的是为了以后垄断收费,现在目的达到了

以前海外赛事都是送版权给CCTV5,目的是为了以后垄断收费,现在目的达到了

法律事件解读
2023-11-29 08:15:09
专家称A股不赚钱是最大错误,股民多数赚钱为何还有如此多的怨言

专家称A股不赚钱是最大错误,股民多数赚钱为何还有如此多的怨言

资本信条
2023-11-29 21:56:39
绝对大件事!果敢同盟军总司令彭德仁最新决定,震惊全缅甸

绝对大件事!果敢同盟军总司令彭德仁最新决定,震惊全缅甸

国学985
2023-11-29 11:18:42
武大校庆捐赠会场,雷军席卡摆在后排引热议:13亿换不来前三排?

武大校庆捐赠会场,雷军席卡摆在后排引热议:13亿换不来前三排?

育学笔谈
2023-11-29 13:59:15
哈马斯邀请马斯克访问加沙地带 马斯克发文拒绝

哈马斯邀请马斯克访问加沙地带 马斯克发文拒绝

财联社
2023-11-29 14:53:19
陕西杨凌职院一学生持刀行凶致一死一伤,家属:遇难学生头天刚陪父亲过生日

陕西杨凌职院一学生持刀行凶致一死一伤,家属:遇难学生头天刚陪父亲过生日

极目新闻
2023-11-29 17:17:31
52岁女子遭男子强奸,女子说:我年龄大了都可以当你妈妈了

52岁女子遭男子强奸,女子说:我年龄大了都可以当你妈妈了

让时间说真话
2023-11-29 18:20:57
8000万人吃掉40%财政收入!上班拿5千退休拿1万的现状,必须改变

8000万人吃掉40%财政收入!上班拿5千退休拿1万的现状,必须改变

人物娱记
2023-11-28 13:00:03
提拔仅月余,他因组织“升迁宴”被查

提拔仅月余,他因组织“升迁宴”被查

中国新闻周刊
2023-11-29 19:12:39
阿里献血事件最新进展!车祸现场曝光,女方正面照流出

阿里献血事件最新进展!车祸现场曝光,女方正面照流出

金牌娱乐
2023-11-29 16:56:23
之所以对法、德、意、荷、西、马六国试行免签,是因为没办法了

之所以对法、德、意、荷、西、马六国试行免签,是因为没办法了

李博世财经
2023-11-29 17:29:33
投资7.8亿、建成后长期闲置:若终生追责,看谁还敢如此“败家”

投资7.8亿、建成后长期闲置:若终生追责,看谁还敢如此“败家”

青锋看天下
2023-11-29 08:35:03
男子送别带女儿10年的保姆,偷偷往包里塞钱,网友:10年都没转正

男子送别带女儿10年的保姆,偷偷往包里塞钱,网友:10年都没转正

知法普众
2023-11-29 09:53:01
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人去世了,万字长文回顾他的一生

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人去世了,万字长文回顾他的一生

何加盐
2023-11-29 07:40:43
我退休金12000 去北欧养老,去了后才知道,国外养老,就是个童话

我退休金12000 去北欧养老,去了后才知道,国外养老,就是个童话

梨芽
2023-11-28 22:21:57
2024年养老金涨幅:事退人员涨80元,企退人员涨280元,引发热议

2024年养老金涨幅:事退人员涨80元,企退人员涨280元,引发热议

小毅讲历史
2023-11-29 20:05:01
尹锡悦向全民道歉

尹锡悦向全民道歉

环球时报新闻
2023-11-29 20:29:52
2023-11-30 03:56:49

头条要闻

顾客吐槽588元一小时的温泉像臭水沟 商家:定期消毒

头条要闻

顾客吐槽588元一小时的温泉像臭水沟 商家:定期消毒

财经要闻

A股10年为何瘫坐3000点?6组数据揭真相

体育要闻

欧冠:曼联3-3濒临出局!加纳乔连场破门B费传射 齐耶赫2球1助

娱乐要闻

潘玮柏晒婚礼照!宣云穿50万婚纱出嫁

科技要闻

拼多多美股市值超越阿里巴巴!

汽车要闻

3.3秒破百/鸿蒙座舱 智界S7家用运动两不误

态度原创

教育
艺术
亲子
房产
旅游

教育要闻

认知篇:普通留学生要学会拒绝竞争,找极致的蓝海!

艺术要闻

“物象——现当代艺术邀请展” 书写二十世纪中后叶亚洲当代艺术重要实践

亲子要闻

为先心病患儿点燃“心”希望,“心启航”关爱行动再次启动

房产要闻

置换客二手房出手难?上海郊区新盘推出“首付分期”

旅游要闻

龙门港之旅,传承与现代交汇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