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俑
在沧州博物馆历史展厅,有一组唐代乐舞俑造型憨态可掬,极为引人注目。女舞者姿态婀娜,端庄优美,人们在仔细观察时不禁发问:她跳的这是什么舞蹈?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要从这组乐舞俑的身世说起。1980年,献县东樊屯村民在取土时,偶然发现一座唐墓,经考古人员抢救性发掘,清理出一大批造型各异、形态各样的陪葬陶俑,其中就有这组乐舞俑。她们一组5件,其中女乐俑4件,坐于地上,分别手持琵琶、箜篌等乐器;女舞俑1件,头束双髻,眉清目秀,穿对襟短袖衫、着长裙,腰带结于胸前垂至足,足穿尖头靴,左臂后曲,长袖飘于身后,右臂左曲,长袖飘于胸前,人物轻盈飘逸、韵味十足。女舞俑正在这支“唐朝乐队”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在唐朝,表演性舞蹈流传于宫廷、豪门和民间,可分为“健舞”“软舞”两大类,“健舞”动作矫健,节奏明快,“软舞”优美婉柔,节奏舒缓。这件舞俑造型轻盈飘逸,韵味十足,从她的衣着服饰、肢体动作等特征来看,跳的正是唐朝“软舞”中最为流行的六幺舞。
六幺舞,又称绿腰舞,其特征就是“以手袖为容,踏足为节”。《全唐诗》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诗中以“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盼,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这样的语句描绘六幺舞的优美舞姿。
由于各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唐朝在音乐舞蹈方面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乐舞艺术传统,并融汇外来音乐、舞蹈因素,形成中国古代乐舞史上的一个高峰。乐舞在当时是一种时尚,上自帝王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男女老幼莫不会舞。不仅节日庆典有歌舞表演,富贵之家外出郊游也要带上乐伎。
唐朝时期,沧州属河北道,境域内社会安定、物质丰沛、文化繁荣,乐舞艺术盛行。透过这件乐舞俑,我们能够想象到:1000多年前的大唐贵族庭院里,舞者陪伴主人生活,纵情享受乐趣,就连死后也要把乐舞俑作为随葬品一起带入墓葬。
一件文物的背后,是一个王朝的缩影。恰如杜甫诗中所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件乐舞俑,让我们领略昔日大唐繁华盛世。也正是当时的开放与包容,让唐朝成为当时世界文化最重要的交流中心,为中国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邢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