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风情<316> | 蔡和森在保定高阳的那年那月(一))
『蔡和森』
在高阳的那年那月(一)
高阳历史悠久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渊源
汇集了“千年古县”“红色故里”
“家纺名都”“商贸名城”“华侨之乡”
“戏曲之乡”“武术之乡”等诸多美誉
在441平方公里的高阳大地上
每一件事,每一种物,每一个人
都尽情书写着
“颛顼故都,八才旧里”的独特韵味
蔡和森
蔡和森同志青年时期曾在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留下了一段段关于他的故事。
把日历翻到一九一八年十月十日,农历九月初六。
布里,中国北方,冀中平原上一个村庄。距离保定只有78华里。
东方将欲晓,只道君行早。
一个小村庄,缘何魅力在?
蔡和森和一班南方的有志青年为了践行勤工俭学的宗旨,寻求救国的真理,从遥远的南方来到留法勤工俭学之乡一一高阳县布里村学习法语。当时这个村里有一个专门培养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预备学堂,村里人叫它“法国学堂”。这个学堂是由国民党元老、近代历史文化名人、高阳籍的李石曾先生创建的。蔡和森作为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人物,也作为湖南革命团体“新民学会”的领导人之一,于一九一八年十月来到了这里,担任“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南方班的国文教员,并在这个预备班学习法语,准备赴法勤工俭学。
是巧合?是天意?是缘份?
是革命先驱们的志向感动了天地!
当年到保定准备去布里村的时候,就和布里村有缘。蔡和森当时住在了保定新华旅社,第二天他到刘守庙码头上打听道路,就遇上了高阳布里村的拉脚车夫段连升,当即定下了前往布里的方法和路线。次日,湖南的学生分两路(水路和陆路)赶赴布里村。蔡和森不顾腿疾,拄着一根棍子跟随段连升的大车赶往布里,当天就到了。
蔡和森:为“中国共产党”命名的人
为人师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伟大的。它能唤起许许多多年轻人改天换地的激情和勇气。
当时,蔡和森在布里留法工艺学校任教,每月有二十块大洋的薪水,他将薪水大都用在接济贫苦学生、买学习书籍上了。当时的中国北方很冷,南方学生冻得受不了,蔡和森就用自己的薪金,托同事和朋友在北京购买了几十条围巾,分送给南方班学生们抵御风寒;他自己却在严寒的晚上,头上缠着一块白毛巾刻苦攻读法语。他还利用自己国文教员的身份,给同学们讲解了《祭鳄鱼文》《爱莲说》等课文,还给同学们讲过《苏武牧羊》的故事,激励大家的爱国情怀。
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此,这个人世间最令人鼓舞的主义,便植入了千千万万个革命先辈的心田。
这个主义激发人们战胜黑暗,开拓美好未来的那股火一般的热情,怎么赞颂都不会过高。
那时,俄国刚刚发生了十月革命。蔡和森经常挂在嘴头上的话是“劳农专政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他把列宁叫做“里宁”,把里宁和中国的墨子相提并论,称他们都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忘我志士,自己愿向他们学习,并几次在和毛泽东等人的通信中表明了自己的这一观点。
有的南方班同学耐不住寂寞,有的时候去布里南邻的莘桥村大集上买年糕、买彩票。蔡和森就告诫他们说:“我友毛泽东与人言谈从不谈及私事。我们现在在这里预备勤工俭学,可不能放任自己私欲呀。”
蔡和森同志纪念馆
要勇于面对它,克服它,战胜它。
这是一切革命者应有的胸襟和气概。
当冬天到来的时候,蔡和森便鼓励同学们到村里去考察民风民俗,解决吃喝不习惯的问题。那时候,布里村段家老坟里有很多菜花蛇快要冬眠了,北方人不习惯吃蛇,同学们便用柳条“打草惊蛇”,捉回来改善伙食。同学们还把蛇胆取出来,送给患肺病的蔡和森老师吃。蔡和森把蛇胆放在一杯酒里一饮而尽,和他同屋的老师惊叹:“昔有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今有湖南蔡和森君生啖蛇胆明大志,前途不可限啊!”
朋友们,蔡和森在高阳的那年那月第一篇就为大家讲述到这里,下一期我们继续关注,感谢您的用心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