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诊室的,是一位神情紧张的母亲,语速快得吓人。40岁左右。独自抚养一名高中生小艺(化名)。她代替小艺前来咨询。因为担心直接带孩子来就诊,会给其“幼小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所以妈妈瞒着孩子自己来了。这样看不见“主体”的情形倒也并不新鲜,尽管治疗师耐心地给小艺妈妈权衡了利弊,但似乎暂时无法动摇她那颗“扛下所有”的决心。
起因是小艺妈妈近期持续关注了胡鑫宇事件。但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这位妈妈也开启了她的“刑侦之旅”。她将小艺日记本、手机聊天记录、作文里,这些所有能够证明孩子消极情绪的“证据”一一搜集,“递交”给治疗师。渴望治疗师通过这些“证据”,判定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同时,妈妈也表达了这样做的无奈:由于原生家庭因素,孩子性格敏感脆弱,日常生活中又不愿与其分享他的心声。久而久之,小艺妈妈变得紧张焦虑。小艺妈妈解释道:“大概做妈妈都是如此的玻璃心吧?可怜天下妈妈心嘛!”
“如果你爱我,请你先爱你自己……因为你永远给不出你没有的东西。”这句话出权威的家庭心理治疗师自萨提亚。在一些离异单亲家庭中,受伤的孩子往往会最直接地感受到那个留在自己身边的亲人,是离自己最近,最爱自己的人。但年幼的孩子不知道,那个留在自己身边的亲人,他们带着怎样的伤痕,背负着照料者的沉重责任,有时候那份责任已经压垮了他们自身。
婚姻失败的小艺妈妈把孩子当作自己情感世界里的一棵救命稻草,用控制的方式给予爱。掌控行为本质上隐藏着一种害怕失控的心理,她急切需要从孩子身上找到一种确信感,以此来缓解自身的焦虑。暂且无法判断小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但小艺妈妈所呈现出的焦虑与掌控,必然带给小艺压迫感,促使他在日常母子互动过程中疏离反抗。沟通不畅的亲子关系,就是一种表现。
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缓解自身焦虑的方式,就是通过代际传递,施压到子女身上,比如父母亲没有上过大学,就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急切期待孩子出人头地等等。这些父母自己认为对的,但是这种方式的背后,是对自己的不够爱。同时父母自己又在拒绝爱,认为这样的爱是软弱依赖的表现。但实际上他们内心深处,比谁都渴望依赖。
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学会如何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