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盘点2022 见证安次发展】守好“粮袋子” 筑牢“压舱石”——安次区扎实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纪实)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生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近年来,安次区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重要位置,坚决扛起维护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感,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着力提升生产效益,持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高位推动,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2022年安次区粮食生产指导意见》,成立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分解落实粮食生产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对各镇农业生产情况的监督指导,领导干部、农技人员深入全区田间地头、种植基地,对全区农业生产进行实地查看调研,积极动员各镇抢抓农时,有序恢复农业生产。
抓好春耕生产和春季田间管理工作。疫情防控期间,落实好分级分类防疫措施,引导农民和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有序下田,组织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确保种足种满,做到不误农时。积极开展小麦统防统治工作,向各镇制定印发《小麦弱苗转壮技术指导意见》,组织小麦种植大户和统防统治合作社参加小麦弱苗转壮和病虫害防治视频会,技术人员实地下乡提供指导。全区小麦一喷三防统防统治工作达到100%全覆盖,实现农药减量增效,确保夏粮丰收。
调整种植结构,落实各项惠民补贴政策。扩种大豆油料,在全区积极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间作套种,充分利用闲散耕地、林下可利用耕地等,扩大杂粮杂豆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做到应播尽播、应种尽种,确保按年度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现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7.85万亩,大豆面积1.66万亩。全面落实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和耕地地力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落实全区一次性补贴面积27.63万亩。
加强监管,全面提升农业安全保障水平
深入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加大农资打假力度。组织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对辖区所有农资经营门店和全区8个镇农资经营门店进行全覆盖农资巡查检查。疫情封控期间,为26家城区及周边的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生产企业和批发门店发放保供车辆通行证36个、工作人员证65个;疫情管理常态化后,网上审批农资保供通行证120余个次,有效保障了全区农资数量充足、市场稳定。
积极组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工作,认真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制定《2022年“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针对平台更新操作具体内容进行培训,按时完成抽查方案、计划的上传与公示。
提升农业技术,科学管理促进增产增效
切实抓好病虫监测与防治。综合运用网络通讯等快速高效的信息传递手段,及时发布病虫防治信息,印发病虫情报15期,周报26期,做到重大病虫防治技术信息无缝覆盖,及时指导大面积防治工作的开展。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安次区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2.3万亩次,实施防控面积1.5416万亩次,统防统治面积1.2129万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78.6%。
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完善施肥体系。主要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1%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3万亩;完成100户农户施肥情况调查。继续实施2021年化肥减量增效项目,推广玉米新型肥料试验示范300亩,主要作物氮肥利用率达到41%。
积极开展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制定了《安次区2022年农膜回收工作方案》,发放《废旧农膜回收相关政策和知识》等宣传资料2000余份,以镇为单位签订地膜回收网店试点6家。在东沽港镇东五村、北史家务镇古县村设定了覆膜玉米、花生2个农膜使用和残留调查监测点,开展实施农膜监测。
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立足安次区田间作物种植方式,地形、作物需水规律,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铺设田间输水防渗管道40千米,节水13.65万立方米。依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托管服务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重点在小麦、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种植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扩大高效耐旱作物种植,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减少农业用水。同时指导农民落实秸秆还田、精细整地、精细播种、播后镇压、推迟春一水等配套节水技术,巩固冬小麦种植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