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自杀事件引发全民关注,这场悲剧,让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引人深思。
据《中国儿童自杀报告》统计,每年约有10万儿童青少年死于自杀。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也就是说,每一个自杀的孩子背后,可能还有1000个有自杀隐患的孩子。
如何减少这些隐患,是如今家长、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都极其重视的问题。
青春期是十分艰难的,抑郁症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远超过我们多数人所了解的程度,虽然青春期孩子时有表现情绪不稳定,易怒或经常与父母、老师对抗;逐渐对很多事丧失兴趣,不愿意写作业,不愿意上学,沉迷于网络,甚至一些逾矩行为。但青少年抑郁症的负面影响远不止情绪低落这一点。抑郁症可能摧毁的是孩子的人格核心特质,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沮丧、绝望或是愤怒的感受。
成年人通常可以自己寻求帮助,与此不同,青少年需要他们的家长、老师或其他监护人认识到他们的处境并带他们寻求所需要的帮助。但这并不容易,因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并不总是表现出悲伤的样子。相反地,易激惹、愤怒以及躁动不安、无法解释的隐痛或疼痛、对于批评的极端敏感、有可能是最明显的抑郁症症状。
作为家长,如果不确定自己的孩子是患了抑郁症还是只是遇到了成长中必经的困难时期,考虑一下这些症状持续了多久、严重程度如何以及你的孩子是否与平时的样子有很大差别。
没有抑郁症的人永远不知道抑郁症有多痛,15岁少年用最决绝的方式表达了最痛苦的哭泣,这场悲剧本可以不发生,在此之前胡鑫宇发出了三大求救信号一是会向亲近的家属求救;二是通常会厌学;三是行为异常。那么还有哪些异常信号是孩子在求救?
言语信号:
在日常生活里,直接说“我不想活了”我想死,或间接地表达“感觉没人可以帮助自己”“没有我,父母会活得更好”“生活或活着没有意义”“所有的问题都会不存在了”。以及直接谈论自杀相关的话题,比如方式、地点,或跟自杀相关的事情。或者突然跟生活里的重要他人进行告别,或明显减少交流。这些表达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能是在自媒体空间、自己日记或绘画等形式中出现。
行为信号:
突然的或明显的行为改变,比如从游戏沉迷到突然不打游戏,与自杀相关的行为出现,比如去到一些高处,或囤积一些药物。自伤行为的增加,比如割腕等。有条理地安排后事的行为,比如写遗书、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无来由地向他人道歉或致谢等。
如果发现了这些求救信号,千万不要给他扣上“不坚强”“叛逆”“没毅力”的帽子,而是要想到,他们可能病了,即使你不能确定孩子的问题是抑郁症引起的,但你观察到的与孩子以往及大多数孩子不一样的行为和情绪也说明,确实存在一个值得被重视的问题。在这些困难的时候,记得你的孩子并不是故意表现得如此难以相处,这一点十分重要。你的孩子正在痛苦之中,所以尽可能地保持耐心,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多一些关注、鼓励,少一些质疑,尽可能地去看见孩子,看见他今天所有的问题,理解、接纳他(她)。
当抑郁症状变得严重时,不要犹豫去就医,到专业的机构进行诊断评估治疗,让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