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摇曳,候鸟啼鸣;一湖碧水,万鸟越冬。这里便是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东亚蓝宝石”“京津冀最美湿地”的衡水湖。近年来,衡水市逐渐恢复湖区自然环境,完善生态系统生物链,科学推进湿地系统保护与恢复。如今,衡水湖湿地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鸟儿种类达到333种。
群鸟翻飞,声声啼鸣,冬日的衡水湖同样充满着灵动。平静的湖面上,成群的豆雁穿行其间,怡然自得;湛蓝的天空中,成千上万的候鸟竞相展翅,时而腾空而起,时而俯冲而下,鸣叫声此起彼伏。众多鸟儿的到来,吸引了摄影爱好者们前来拍摄。北京的摄影爱好者王龙陵说,这里水域宽、鸟多,因为这里环境好,所以留鸟较多。
环境好不好,鸟儿说了算。作为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已经成为全球一条候鸟迁徙线路上的“中心客栈”。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局湿地生态监测科科长张余广介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青头潜鸭,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赤嘴潜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鸿雁、白琵鹭以及种群数量较多的豆雁、白鹭、红嘴鸥等,衡水湖监测到的物种和鸟类数量一直在持续增加。
“衡水湖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和停歇站,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只候鸟来衡水湖停歇,有一部分也会留在这过冬。也正是由于衡水湖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使得生物多样性逐步丰富,这些足以证明保护成效是显著提升的”,张余广说。
近些年,衡水市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主,统筹推进衡水湖区村庄搬迁、环境整治、生态补水、湿地修复、环湖绿化等工程,启动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构建了河北省首个湿地监测体系,完成了衡水湖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
张余广说,衡水市对衡水湖北面的滏阳新河滩地进行了水禽栖息地修复,恢复面积达到了350公顷,同时对小湖隔堤进行了3.2公里栖息地的自然恢复,为鸟类营造了很好的栖息环境。
2022年,《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正式实施施行,为保护和治理衡水湖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坚决彻底的治理,带来了显著变化。目前,衡水湖的水质由曾经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鸟类数量也增加到333种,并且种群还在逐年增多。衡水湖还入选了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还作为河北省唯一代表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进行了分享。
在新的一年,张余广说,当地会继续做好鸟类的监测以及保护,吸引更多的鸟类来到衡水湖。衡水湖作为华北的明珠,会更加璀璨,成为鸟类及鱼类的天堂。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