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裳来到了河边……”时值隆冬,邯郸市丛台区依沁河而建的带状公园内,85岁的伍秀兰老人和戏友每天来这里唱豫剧的热情依然不减。
小河内波光粼粼,野鸭嬉戏,锦鲤游泳。“每天我都会和老姊妹们来这儿看戏、唱戏,我们算‘恋’上这儿了。”满头银发、面色红润的伍秀兰咯咯直乐。
现在笑得很开心的伍秀兰,就在三四年前还对这里的环境很嫌弃。“那时这条河臭熏熏的,在河边经过要捏住鼻子,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
沁河(滏河大街-滏阳河)示范段治理后新貌(资料图片)
原来,随着工业企业、商业网点以及城市人口的逐年增多,再加上污水处理设施的缺乏、排水管网的不够完善,过去,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存在雨污混错接偷排入河等问题,是水体产生黑臭的主要源头。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群众的小康生活质量。为此,邯郸市城管执法局牵头协调督导10个责任主体单位推进邯郸市主城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及国家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从源头抓起,大力拆除“散乱污”企业,仅在沁河源头的复兴区就拆除860家,并把腾出的闲散地、垃圾坑等先行土壤改良 、生态修复,一处处污染源化身为幽美园林、湿地生态园。
小朋友在治理后的邯郸市邯山区渚河源郊野公园游玩乐。(李昊摄)
为使岸清水绿,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下足了“绣花功”。邯郸市城管执法局三级调研员李占强向记者介绍,市委市政府主要主管领导高度重视,并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及国家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为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打出精准“组合拳”:主城区内新建2座污水处理厂,并对3座已建成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扩能;进一步完善全市污水管网系统,将沿河沿岸的排污口全部截污;对底泥淤积污染严重的河道进行清淤疏浚,缓解内源污染。为继续巩固“退污还清”,邯郸市还实施“清水入沁”工程,保证河道水动力,提高河道水环境容量。
通过不懈治理,邯郸河里的“黑”水变绿了。2018年10月,邯郸市通过竞争性评审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以此为契机邯郸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进一步提档升级。市城管执法局四级调研员张凤刚介绍:“治理城市黑臭水体三年示范期间,邯郸投入23.25亿元,着眼‘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考虑上下游,干支流、岸上岸下的关系,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能力建设七个方面着手,科学优化治理示范项目,全方位、立体式治理城市黑臭水体,不仅要让河水变得更清,还要让市民从治理成效中收获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邯郸市邯山区对渚河北羊井村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后的优质水环境。(李昊摄)
漫步邯郸的河道,记者看到,滨河栈道、生态湿地、生态浮岛……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水质,8.1公里的“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示范段已打造成拥有众多文化记忆区、生态休闲区、活力健身区兼具净化水质、滞蓄雨水、缓解内涝等多功能的湿地生态园。住在沁河边的伍秀兰向记者说:“这几年,我们明显感到水质变好了,水清了,味没了,连绝迹多年的鱼又出现了,这里成了我们老姐妹健身娱乐的乐园了。”
岸洁堤绿、白鹭翔集,“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支漳河;碧波荡漾、两岸垂柳依依的滏阳河等,水质的蝶变让整个城市灵动秀美活力。像伍秀兰那样由“嫌河”到“恋河”的居民比比皆是。61岁的张贵印、马文素夫妇常牵手在改造后的渚河邯山区张庄桥段散步。“我们俩每天傍晚都喜欢沿着河岸遛弯,享受一下生态好景色。”张贵印说。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成为城市新的风景线和市民休闲的好去处。生态高颜值,生活高品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画卷在邯郸徐徐打开。
改造治理提升后的渚河源郊野公园游客如织。(李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