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之魅<154> | 代代流传,庄里村大秧歌)
秧歌戏--庄里村大秧歌
市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大秧歌戏曲源于定州黑龙泉一带。古时候,当地农民边插秧边唱曲,至宋朝,时任定州知府的苏轼非常欣赏此曲调,于是填词正曲后让农民演唱,此后代代流传,并将此曲称之为“苏秧歌”,亦称“稻秧歌”,后称之为“大秧歌”。
由于望都县与定州市毗邻,所以大秧歌戏最先传入望都县,随后传入唐县、顺平。庄里村地处望都县、唐县、顺平县三县交界,受三县文化生活影响,大秧歌戏在庄里迅速传唱。
庄里村大秧歌戏成为庄里村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历届村干部都精心组织秧歌剧团,曾多次得到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委派文化局领导和艺术老师亲临秧歌剧团进行艺术指导。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县政府领导委托文化馆年年抽调秧歌剧团有才艺之人到文化馆培训,文化馆领导、艺术老师每年冬闲到庄里秧歌剧团进行艺术指导,使庄里村大秧歌戏师承前贤,越演越精,久演不衰。
至今,庄里村群众传唱秧歌戏二百多年,排演《观星》《狸猫换太子》等古装戏90余部;《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戏50余部;近几年又排演了《杨二舍化缘》《借女吊孝》等10余部;2014年底排练的《尧母庆寿》,得到相关单位和群众的一致认可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