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易”槌定音】遭受家暴,如何使用人身安全保护令保护自己?)
“易”槌定音小课堂开课啦~
今天我们从真实案例中
深入了解一下
人身安全保护令
前排围观啦
案情简介
2022年6月,张某诉魏某离婚案件在诉前调解过程中,张某以魏某酒后多次动手殴打她为由,向易县法院申请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请求:禁止被申请人对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殴打、威胁申请人的近亲属。易县法院经审查后依法受理该案件。张某向本院提交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书、受伤照片等证据材料,易县法院依法传唤被申请人魏某到庭,经询问,魏某认可殴打张某的事实,并承诺以后一定戒酒,不会再动手殴打张某。
法官说法
易县法院经审查认为,魏某的相关行为可以认定为对张某的生活构成干扰,张某确系受到现实危险,其申请符合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定条件,本院依法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裁定:禁止被申请人魏某对申请人张某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殴打、威胁申请人的近亲属。上述裁定作出后,易县法院依法向双方当事人及其所在村委会、公安机关进行了送达。后经易县法院对申请人张某进行回访,张某反映称本院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后,魏某未再对其实施过家庭暴力,双方的离婚案件已调解和好。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由来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该法首次正式设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并明确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1、2016年3月,我国第一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实施,正式确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此前,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确定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及其类型代字的通知》,专门为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新设了案件类型及代字;2、2016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关于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相关程序问题的批复》,明确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不收取诉讼费、不需要提供担保、比照特别程序进行审理以及复议组织确定等程序性问题;3、202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公安部、全国妇联等六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对家庭暴力的发现机制、证据收集机制以及执行联动机制等作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4、2022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施行,对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法律适用标准和裁判规则作出了进一步的统一和明确;5、最高人民法院还注重通过发布典型案例方式,以案释法。2017年3月8日,在《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一周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十大典型案例;2020年1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又联合全国妇联、中国女法官协会共同发布人身安全保护令十大典型案例。
如何使用人身安全保护令?
【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的管辖及适用程序】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由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居住地、家庭暴力发生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不以提起离婚等民事诉讼为条件,申请人可以在诉前单独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也可以在离婚等民事诉讼过程中一并提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人民法院对该类案件单立民保令号案件,比照民事诉讼法上的特别程序审理。
【证据种类及形式】
当事人在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时,可提交以下证据证实家暴事实,如:当事人的陈述;公安机关出具的家庭暴力告诫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安机关的出警记录、讯问笔录、询问笔录、接警记录、报警回执等;被申请人曾出具的悔过书或者保证书等;记录家庭暴力发生或者解决过程等的视听资料;被申请人与申请人或者近亲属之间的电话录音、短信、即时通讯信息、电子邮件等;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申请人或被申请人所在单位、民政部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救助管理机构、反家暴社会公益机构等单位收到投诉、反映或者求助的记录;未成年子女提供的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证言或者亲友、邻居等其他证人证言;伤情鉴定意见等。
【家庭暴力的行为种类】《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了家庭暴力的形式: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作出列举式扩充,明确冻饿以及经常性侮辱、诽谤、威胁、跟踪、骚扰等均属于家庭暴力。
法官寄语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护身符”,旨在为家庭弱势一方提供法律上的庇护,使其免遭暴力伤害。一方面,遭受家庭暴力的当事人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是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维护平等、和睦、文明家庭关系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明白,人身安全保护令并非要为家庭关系设置“隔离墙”,当事人如果罔顾事实随意申请,不但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也会影响整个家庭关系,甚至在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一条难以填平的鸿沟,这绝非是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设置初衷。因此,我们也要特别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涵养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真正让家成为遮风挡雨的港湾,而不是暴风雨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