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最美家乡人”活动由阿里巴巴公益旗下“天天正能量”平台、阿里巴巴乡村振兴基金联合青龙满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等60多家主流媒体联合发起。本次评选将以“乡村振兴”为主题,覆盖全国200多个县市,重点挖掘在乡村产业、文化、教育、生态、科技、卫生等各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平凡人,通过评选表彰将他们的事迹推向全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优秀范本和成功经验。
师者,被誉为春蚕、园丁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他们播撒了希望,种植了幸福,点亮了人生。而他,就是凭着对三尺讲台的满腔热情,用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无私的奉献书写了一位农村小学教师无怨无悔的德育人生。他就是青龙满族自治县土门子镇东蒿村小学教师——张海江。
开流引渠,活水源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他选择乡村教师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攻坚克难的准备。
作为一位扎根山区、土生土长的农村教师,让孩子们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他心中最大的梦想。2016年,他多方奔走,争取项目,整整3个月,翻盖校舍15间,他与工人同吃同住,以校为家,测量、质监、调节、修理,历经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他多方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驻村干部的鼎力支持下,连续6年筹措资金二十余万元,其中,每个项目他都亲力亲为,自己带头干,不雇人或少雇人,把全部资金都用在学校建设当中,得到驻村干部和群众的好评。
润物无声,桃李不言胜远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也就注定踏上了艰巨而又漫长的育人之旅。
1997年中专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东蒿村这片生养他的故土。面对破旧不堪的校舍,面对封闭落后的师资,面对茫然懵懂的孩子,他没有丝毫的退缩,而是担负起多重角色。学校教师数量不足,他就跨班上课,成了每个年级的老师;从教的26年里,只要有他在的地方,领导就安心,家长就放心,孩子们就开心。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平静的生活,也打乱了学生回归校园的脚步。特殊时期,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加入志愿者团队,参加疫情防控。在市县“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快速建立学生微信群和钉钉群。线上给学生上课,线下挨家挨户做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与家长建立监督机制。而这,仅仅是他教书育人的一个缩影,不求回报,不求感恩,不求金钱,不求名利,这便是对“师德”最好的诠释。
如今的东蒿村小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背着崭新的书包,踏着翠绿的草坪,用上了先进的设备,学校的办学环境不断提升,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玉壶存冰心,大爱崇实谱新曲
玉壶存冰心,大爱谱新曲。他长期在农村工作,深知农村生活的艰辛,关注贫困、孤寡老人的生活,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旋律。
新庄子村是他承包的贫困村,李某是他的第一个扶贫对象,在详细了解他家的实际情况后,张海江帮助他在屋顶安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田地里育上了板栗苗,收入有了很大提高。魏某是他的另一位帮扶对象,无儿无女、身体残疾,为了让他早日摆脱贫困,张海江与村里沟通,让其当上了护林员和保洁员,每月收入1700多元。
舍己忘我,枕边白发叙师魂
如果说工作中的他无愧于学校,无愧于学生,那么家庭中的他,则背负了太多的愧疚。
2005年,学校厕所因连日暴雨导致坍塌,为了安全,他在人手不够时,把家人喊来帮忙。当天夜里孩子持续高烧,诱发脑炎,抽搐呕吐,在县医院急救室抢救三天三夜后,转到秦皇岛第一医院住院28天,在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16天。在孩子住院期间,他都没陪上几天,把精力都用在了教学中,最终由于就医不及时,导致右脑损伤,留下后遗症、现在生活不能自理,认定为一级残疾。
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个默默付出的女人,他的妻子就是他的精神支柱。由于操劳过度,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疾病,急需手术治疗。2017年7月在北京进行手术治疗,出院后回家休养。放假期间,他本应留在家里照顾刚刚做完心脏手术的妻子,但他却选择回到学校,抓紧修缮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的院墙。现在回想起来,心中满是愧疚。他是一个好老师、好兄弟,却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他把善良和爱给了学生,却忽略了身边的亲人。
拾金不昧,失主感动泪泣下
2001年3月的一天,他和妻子在上学路上捡到四大捆崭新的布料,价值七千多元。他把布料带到学校后,想到失主一定很着急,于是迅速到集市上寻找失主,失主看到失而复得的物品,感动得
岁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