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之魅<141> | 一砚丹心!每一块石头都有独一无二的生命~)
砚
硏也
硏墨使和濡也
它是“文房四宝”之一
绘画、书法、雕刻等各种艺术的精髓藏于其中
从一块石头到一方砚
也许是它在天地间淬炼等待了上亿年
然后机缘巧合被发掘出来
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幻化成的瑰宝
今天
让我们走进保定易县
赴一场等待已久的“砚遇”
易水砚之历史渊源
易水砚又称易水古砚
历史上素有“南端北易”之称
易水砚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代
为中国制砚之鼻祖
起源
相传,易水砚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东汉墓葬里,人们就发现过它的身影。
唐代
易州的奚超父子继承了祖敏的松烟制墨技术,并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制作出了奚砚,即今天的“易水砚”。
五代
奚超之子奚庭硅被南唐皇帝授为“墨官”,并赐李姓,由易州迁居歙中,成了“徽墨”“歙砚”的开山祖。
以后易水砚墨技艺再传至广东肇庆影响端砚,可见易水古砚在中国名砚中出现最早。
历史上“易墨”“易砚”均为珍品,深得历代文人墨客珍爱,更为皇室显贵垂青,选为历代宫廷贡品,其历史地位在中国砚史上举足轻重。
易水砚之石材石料
北国易州,人杰地灵
物华天宝,砚石天赋
易水砚石料为上亿年形成的水成岩
清弘治《易州志》载:
“砚石有紫、绿、白、褐诸色
质细而硬,为砚颇佳”
石料代表为“紫翠石”和“玉黛石”
玉黛石是上亿年形成的水成岩,黑绿相间,层次分明,还有明显的水线纹,水为财,象征着财源滚滚之意。
紫翠石通体为紫色,寓意紫气东来,上面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黄色斑点物,称之石晕,而形成的较小的规划一点的,称之石眼,而眼中带眼的为“活眼”,有诗曾赞美石眼“人惟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
易水砚石质柔润细腻,硬度适中。观之如细玉,抚之似童肌,叩之若金石。
易水砚之制作工艺
砚台的制作也考验着匠人的技艺
于制作石砚来说
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个性”
需要匠人因材施艺
将自然美和艺术美发挥到极致
砚雕师能够巧妙利用石料上的天然纹路,雕出人物、花草、龙凤、鸟兽等造型或饰图的砚台。
传统造型分鱼、龟、龙、蚕、蝉、琴、棋七大类,共有一百二十多种。雕花图案多以吉祥幸福、神话传说为题材,雕刻的人物、花卉、鱼虫、山水、禽兽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是我国名砚中的瑰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易水砚的雕刻需要使用钻、刀、铲、锯等工具,依料定型,因石构图,根据砚璞石质,去粗存精,因材施技,采用平雕、立雕、透雕、浮雕、镂雕、阴阳雕等技法制作完成。
这些石材石料被设计者一刀刀刻在砚台上,融天然与雕工于一体,雕刻出一方精美的好砚;
一方砚在手,人们品鉴的不仅仅是一幅石墨画,更是那些历史中流转的风华韵味。
2008年易水砚制作技艺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水砚被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北京园博园、军事博物馆等国家机关场所收藏,并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总统和友人,受到国家领导人以及海内外社会名流、工商业巨子的赞赏和珍爱。
易水砚之传承发展
在时光的熔炉中
一块石头也许等待了上亿年才翻山越岭
从砚师的手中修成正果
最后落在读书人的窗前
陪着有缘人写写画画一辈子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易水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邹洪利眼里
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
“要有一个细细品味的过程,
才能熏陶出想要的人生。”
他遍访名师、虚心学习,将现代雕塑、绘画、书法艺术融入传统的易砚刻雕工艺中,比如运用阳雕、阴雕、透雕等多种技法,为古砚注入青春活力。
他带领砚乡人民开发易砚文化产业,生产出几十个系列上百个品种的精品易水砚,使原本品种单一的易砚丰富多彩,推陈出新,行销全国,走向世界,用智慧和双手书写了东方砚文化的壮丽诗篇。
小小的一方砚台
承载着文人一生之所思
在砚师雕琢之间
一颗初心也在发酵、滋长
绘制出燕赵大地上的传奇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