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之魅<137> | 吴庄高跷——肢体语言对话的魅力)
非遗,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是一抹乡愁,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一个民族的魂。保定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定徐水,节日的热闹里一定少不了高跷的身影,表演者在锣鼓喧天中各显身手、施展绝技,为人们奉上一场非遗文化盛宴。
吴庄高跷起源于保定徐水崔庄镇吴庄村,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溯其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吴庄高跷早在光绪年间就形成了一定规模,清朝末年开始流行。其演员共分12名,分为陀头、小二格、渔、樵、耕、犊等人物,或者扮成《水浒传》《白蛇传》《西游记》里的戏曲人物。表演内容根植于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闪着人们热爱生活的光芒。
吴庄高跷以武跷著称,武跷常表演“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高难技巧,让人观看时不禁屏气凝神;有的则用单脚表演,在一阵阵惊呼声中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收获雷鸣般的掌声。在后来的发展中,它不断创新,借鉴了体操的表演形式,融入了前空翻、侧空翻、后手翻、连续空翻等高难度动作,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使高跷更具备观赏性。
虽然武跷凭借其惊险刺激的观感令人印象深刻而更加知名,但其实吴庄高跷表演也有文、武跷之分。文跷讲究扭、逗,虽然表演情节简单,但更注重艺术性和互动性。其中,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的民间小戏比较具有代表性。有时还别出心裁地加入了二人转的元素,加入了独特的丑角,使人们在欣赏高跷的高超技巧之余捧腹大笑,高跷也由此更具娱乐性、趣味性,给人以更全面的审美感受。
吴庄高跷“武跷”
动作技巧性强,难度大
“文跷”情节简单,娱乐性强
无论是哪种形式
都极具观赏性与表演性
让人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
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非遗的魅力
更是值得更多的人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