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河北 > 正文

太卷了?大学生“逆向考研”引热议

0
分享至

(原标题:太卷了?大学生“逆向考研”引热议)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即将开始之际,一个名为“逆向考研”的现象引来不少网友热议和诸多媒体置评。

这主要描述的是“双一流”高校本科生考取“双非”高校研究生的情况,被形容为“向下考”的“逆流”。

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撰文称,广州大学录取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中,出现了一批985、211高校毕业生,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广州大学是大家俗称的“双非”高校,既不是985、211,也不是双一流。其实不止是广州大学,全国各地“双非”高校都出现了这种“倒流”现象。

他表示,一方面我们可以祝贺这类高校,无论如何说明其有吸引力,比如一些专业的确办得好,就业有优势。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考上研究生已经成为报考者第一目标,学校与专业的好坏或许已暂居其次。可以说,考研已经在全面高考化,大部分人都把读研作为出路,拼命“内卷”。

为什么会这样?陈志文认为,一方面是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导致学历贬值,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当下的疫情与就业的艰难,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点。

陈志文指出,考研高考化将引发很多问题,包括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这一现象有必要得到遏制。但是,用人评价如果不能改变,这一趋势很难得到有效遏制,也非教育部门所能控制。

光明网刊发评论员文章称,“逆向考研”的背后是考研严重“内卷”,高校部分专业研究生复试线逐年攀升。以最热门的新闻与传播专硕为例,该专业2022年复试A类国家线367分,较上年上涨12分。基于国家线,各院校新传专硕要求考生初试成绩400分以上的进复试标准成为了普遍现象。要知道新传专硕满分500分,400分以上才有资格参加复试,意味着该专业竞争形势极其激烈。而类似“卷”的考研专业还有很多。

在文章作者看来,硕士学位成为当前就业市场的基准门槛早已不是新鲜事。应往届的本科毕业生想要通过增持学历来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这是考研严重“内卷”的重要原因。虽然学历并不一定能够代表技能,也无法直接体现个体能否胜任某一工作岗位,但对用人单位而言,通过筛选学历降低选人用人成本,是一种经济和高效的方式。考研一年一次,并不是所有考生都能一次“上岸”名校或热门专业,因而降低考研成本、提高考研成功率的选择自然就是报考普通院校研究生。这也就不奇怪“双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生考研择校时选择“双非”院校。

文章还提到,即便“逆向考研”还有一重积极意义在于打破唯名校论,但这与满足个体发展意愿并无太大关联。名校的招生人数有上限,与其过度努力冲刺名校,不如选择匹配个人能力的目标院校。

红网评论文章则提出,有必要对“逆向考研”做微观分析。文章称,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值得注意的是,“双一流”高校学生,考研选择非“双一流”或传统意义上的“四非”,并非全然是“确保考上为要”的权宜之计。仔细分析会发现,考生大多是冲着这些目标高校的热门、强势或者是适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而来。去年“逆向考研”的明星学校,“96名浙大本科生报考杭电研究生”的主角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业内就是以电子信息学科群有特色、办学水平高、就业能去华为著称,同时这些学科专业近年来在就业市场紧俏。所以有评论称,表面上看是“逆向考研”,其实是“向热门强势专业集结”。

文章作者注意到,随着“考研高考化”趋势的演变,高等教育资源分配面临重组。正在深入推进的“双一流”建设,一个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个则是通过振兴专业推动高等教育基本盘的做强。当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用脚投票,势必向热门强势专业靠近。“双一流”高校的强势热门专业,成为保研和考研的“角斗场”,比如计算机、电子、金融等。为了保险并“避开未来在所谓冷门专业上就业”,逆向考研很多是向“难度相对低的热门专业集结”,学校名头多大甚至是退而求其次。而它意味着“双一流”高校的所谓天坑专业如化生材环,生源有可能收窄,虽然可以部分通过加大本校保研率来解决,但选才面随着受限也会是客观事实。

红网评论文章认为,“逆向考研”,也是“双一流”建设积极成果之一。高等教育资源,并非都是要向名校集聚。办学上有特色有水平、与地方和行业深层融合的“双非”高校,成为考研热门学校特别是获得双一流高校学子青睐,正可促其生源扩大进而办学质量水涨船高。它所传导的对双一流高校特别是非热门学科专业的压力,也可转化为其发展动力,让其在专深特新上谋求突围转机。还有就是,也有利于打破由“身份附加”带来的“名校办学资源虹吸”,促进高等教育资源更优化高效配置。

《北京青年报》评论文章也认为,从高校办学的角度看,一流大学不代表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一流,同样,一些综合排名不高的大学却在某一学科或专业上实力卓群。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选择综合实力强的大学,接受通识教育,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则选择办学实力强的学科、专业,是更为理性的研究规划。

“到非名校的普通院校读研,将会是大部分考研学生的选择。”这篇文章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要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就必须扭转源于精英教育时代的“身份教育”与“学历社会”问题,推进教育观和人才观转向“能力社会”。本科毕业生选择深造读研,要以提升能力作为规划的基线。而“逆向考研”这样的说法,也就不再有市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网友曝洪崖洞景区外拍照遭阻拦,阻拦者身份被扒,官方回应

网友曝洪崖洞景区外拍照遭阻拦,阻拦者身份被扒,官方回应

白马说教育
2023-11-29 18:12:27
2200万,再见快船!彻底遭到弃用,沦为垃圾合同,你该感谢哈登

2200万,再见快船!彻底遭到弃用,沦为垃圾合同,你该感谢哈登

呆哥聊球
2023-11-30 22:09:50
新型卖淫方式曝光!女大学生成为私人交易的主力军!

新型卖淫方式曝光!女大学生成为私人交易的主力军!

王小乖
2023-10-08 09:26:05
乌托邦的两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乌托邦的两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文史宴
2023-11-28 12:24:39
以“优先派单”为饵,两小伙骗200多名网约车司机28万元

以“优先派单”为饵,两小伙骗200多名网约车司机28万元

澎湃新闻
2023-11-30 16:18:27
鱼来了,泰山3年前外援终于签约,揪出教练内幕:被带走冤吗?

鱼来了,泰山3年前外援终于签约,揪出教练内幕:被带走冤吗?

看懂帝国
2023-11-30 13:42:03
我们还在义愤填膺,他们已与官方握手言和

我们还在义愤填膺,他们已与官方握手言和

虬髯客好忙
2023-11-29 09:39:39
阿瑙托维奇时隔4740天再度欧冠破门,创赛事历史进球间隔最长纪录

阿瑙托维奇时隔4740天再度欧冠破门,创赛事历史进球间隔最长纪录

直播吧
2023-11-30 05:49:25
格力渠道改革的“王自如时间”

格力渠道改革的“王自如时间”

财联社
2023-11-30 16:55:12
巴基斯坦塔利班发出威胁,将对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发动攻击

巴基斯坦塔利班发出威胁,将对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发动攻击

土澳的故事
2023-11-26 15:00:47
还在嘲笑宝马电车是“杂牌”?宝马i3销量已经超过汉EV!

还在嘲笑宝马电车是“杂牌”?宝马i3销量已经超过汉EV!

踏雪理财
2023-11-30 08:16:04
北京大学高材生不顾一切娶农村毁容女孩,将近20年过去,现在怎样

北京大学高材生不顾一切娶农村毁容女孩,将近20年过去,现在怎样

起喜电影
2023-11-29 20:23:36
从发展趋势来看,丰田的油混才是最经得起考验的!

从发展趋势来看,丰田的油混才是最经得起考验的!

实事论事
2023-11-23 15:32:11
最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任免一批人大干部

最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任免一批人大干部

潇湘晨报
2023-11-30 16:39:15
“红灯”亮起  重庆网约车运力严重过剩的背后

“红灯”亮起 重庆网约车运力严重过剩的背后

央广网
2023-11-30 14:30:26
毒药那段不可描述的黑历史,想在《街霸》洗白基本不可能

毒药那段不可描述的黑历史,想在《街霸》洗白基本不可能

街机时代
2023-11-29 20:35:03
3100万吨稀土订单被取消,中俄下达“逐客令”:不借道不共享技术

3100万吨稀土订单被取消,中俄下达“逐客令”:不借道不共享技术

奇点使者
2023-11-30 16:09:07
1:0!亚冠又一球队晋级,泰超第一,5轮13分,不给全北任何机会

1:0!亚冠又一球队晋级,泰超第一,5轮13分,不给全北任何机会

比你知道的多
2023-11-30 02:12:25
不再顾忌俄罗斯了?日本首相在说到北方四岛时,已经改了口

不再顾忌俄罗斯了?日本首相在说到北方四岛时,已经改了口

元衡防务
2023-11-28 16:21:34
俄专家分析:一旦中美开战,中方若不调动民间力量将难以取胜?

俄专家分析:一旦中美开战,中方若不调动民间力量将难以取胜?

通文知史
2023-11-29 21:30:03
2023-11-30 23:08:49

头条要闻

阿里车祸女子父亲:我是单位开车的 120万包机费是借的

头条要闻

阿里车祸女子父亲:我是单位开车的 120万包机费是借的

财经要闻

一个欠发达县的临时工工资超总税收收入

体育要闻

小火龙申京!进化!

娱乐要闻

15分钟赚5亿??娱乐圈时薪被刷新…

科技要闻

车市年终"冲刺"调查:有车型直降10万元

汽车要闻

比亚迪宋L将12月15日上市 预售22万-28万

态度原创

本地
教育
亲子
房产
时尚

本地新闻

100个目的地 | 天津人为嘛这么乐呵?

教育要闻

14岁女儿锁门3个月,见完医生后才知道,根本没有青春期叛逆

亲子要闻

三个月大的宝宝打针,医院内狂飙演技,建议纳入北影教材

房产要闻

35.4亿!北京建工底价摘得昌平沙河0001等地块

纠缠这么久,他俩真的要离婚吗?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