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宁区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推进教育提升计划,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区教育战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抚宁教育已经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他们对教育事业充满大爱,对工作岗位充满真爱,始终保持脚踏实地、甘为人梯的敬业精神。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抚宁区委区政府通报表彰了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乡村教学能手、教学标兵,区融媒体中心将通过抚宁发布微信公众号定期予以推送,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先进典型,欢迎社会各界予以关注。
扎根乡村 青春无悔
——乡村教学能手 袁海姣
袁海姣现任教于坟坨学区王家湾小学。自1998年南戴河师范学校毕业以来,她一直在乡村学校任教。2001年,她第一次接手毕业班数学,3个班110名学生,对于仅毕业3年的她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每天至少3节数学课,每一节都是新课。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嗓子哑得说不出话来,却成绩平平。就这样放弃吗?她想到自己每天辛苦上班的路,那是条上坡泥泞的土路,中途必经一条河,没有桥,每到雨季,还要骑自行车多绕行3里路才能到校。想到山里的孩子比她还不容易,怎能就此放弃呢?袁海姣从自身原因找起,反复读教材、查资料、改编习题……夜深人静时,一遍又一遍对着墙壁试讲。徐志伟同学因腿摔伤,无法到校上课,她便骑着自行车每天奔波数里,到他家上门补习。单雨晴同学因为路远中午不回家,看到因数学而苦恼的孩子,她伸出援手,每天中午单独辅导。无数的朝晖夕阴,无数的备阅修改,袁海姣仿佛一只春蚕经历着由蛹到蝶的蜕变,毕业统考,三个班级都名列前茅,她也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这让她更加坚信,只要肯用心、肯钻研,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并非难事。
身为乡村教师,要学做多面手,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2010年9月,因工作需要,她被安排教英语学科。没有英语教学经验,面对全新的挑战,一切需要从头开始。教学中摸不清重点,就反复研究教材、课标;没有设计思路,便反复观看优秀教师课堂实录,一句一句记在本子上,学方法、找灵感。多少个夜晚,一盏孤灯相伴——查音标、听朗读、练发音、找资料、勤请教,直至学透弄懂为止。可现实并非人意,刚接手四年级不到一个学期,她发现,发音题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拦路虎。书上的单词不知带着读了多少遍,依然无果。怎么办?她找来历年试卷,把发音题一道一道抄下来,又把学过的英语教材全部找来,一页一页翻看词汇表,把每一个单词按字母组合分类。可单词太多了,孩子们识记起来属实困难。看着密密麻麻的单词,袁海姣思索着、探寻着。惊喜地发现,发不同音的单词并不多,便把每一类编成顺口溜,孩子记起来既有兴趣又提高了正确率。期末考试,班里26名孩子,有24人发音题满分。
就这样,袁海姣一路教一路学,一路摸索经验。她深知孩子们的知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于是,把精心准备的录音发到群里,请家长督促练习。结果只有几个孩子做到。农村教育,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低,辅导能力不足,她想,靠家长行不通,只能靠自己。一条视频连线之路就这样开启,个别辅导,逐一过关。有时她一边吃饭还在听语音,有时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累却幸福着。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她所教的两个班级数次获得学区第一名。
一枝独秀不是春。今年3月,袁海姣在学校、坟坨学区分别做了《重基础 讲方法 促提高》的英语经验介绍。5月,组织学区英语联片教研,她讲授了四年级英语公开课,倾囊传授,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带动学区英语成绩的整体提高。
如今袁海姣已在山村奋斗了24年,24载耕耘路,华发渐生心如初,她会继续扎根乡村教育,坚守信念,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撒播在这块淳朴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