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任何滤镜,随手一拍就是美不胜收的画面。”8月16日一大早,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卢云成再次来到小坝子,把这里天蓝、林密、草长、水清的盛夏美景定格在一张张照片中。
小坝子乡位于丰宁县城西北部,20多年前这里曾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地之一,沙化面积高达70%多。卢云成从1990年开始到小坝子拍照,用5万多张照片记录了这片土地“由黄变绿”的生态奇迹。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卢云成用5万多张照片记录了小坝子“由黄变绿”的生态奇迹。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乔娅 摄
“北京十粒沙,丰宁占七八。”小坝子乡槽碾沟村党支部书记郎占民介绍说,丰宁是潮河、滦河的故乡和京津水源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坝子也是一片绿洲,山上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村民为了生计,将沙棘、刺柳等植被砍掉,把河滩改为耕地,还大量散养牛羊。短短几年时间,耕地慢慢变成了沙丘,绿色在这里消失了。
“牛能上墙,猪能上房,道被堵死,庄稼埋光。”这是小坝子人对风沙最真实的记忆。“刮两三天风,村民就得从房前推出两车沙,否则房门就会被沙子堵住。”卢云成展示着当年拍摄的照片回忆说。
风沙不仅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灾害,还给200公里外的北京造成环境压力:加重了北京的沙尘暴天气,威胁着潮白河的水源,直接影响到北京的生活用水。小坝子一度成了“沙化严重”的代名词。
20多年前的小坝子风沙肆虐,漫漫黄沙覆盖了许多人的家园。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槽碾沟则是小坝子乡风沙最严重的村。“那时才知道,生态不行啥也干不成。”1998年,当兵返乡不久的郎占民和一些村民只得无奈出门打工,昔日热闹的村庄变得越来越沉寂,许多农家只有老人在留守。
“能在家门口把日子过好,谁愿意背井离乡呢?”小坝子乡乡长孙冬梅说,丰宁沙化问题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出“防沙止漠,刻不容缓”的号召。从此,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沙大战再没有止歇。
每年植树季,在小坝子都能看到数千名干部群众在沙窝里挥锹抡镐、扶苗培土。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大批生态建设项目相继实施。近年来,小坝子乡平均每年造林2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之前的15%增至30%,林草植被覆盖率由30%提高到70%,土地沙化面积减少六成多。孙冬梅自豪地说:“现在好了,风照样刮,但沙子没了。”
如今,小坝子乡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到70%。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乔娅 摄
如今,漫步在曾经“沙深五尺”的小坝子,不见沙子只见树。在山坡上、村道旁,一株株落叶松青翠欲滴,一棵棵白杨树枝叶繁茂,一丛丛草灌木绿意盎然。郎占民告诉记者,儿时那片“绿色的海”又回来了。
“你看我们村乡亲的微信朋友圈,晒的全都是绿色风景照。”2018年,和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一样,郎占民主动回到小坝子,“现在就是刮10级大风也没沙子,再也不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航拍镜头下的小坝子乡绿意盎然。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丽钧 摄
为了把风沙肆虐的家乡变回绿洲,小坝子群众退耕还林还草,主动放弃畜牧散养。靠什么召唤更多人回乡并留下来,摆脱“树绿了,人还穷”的困境,小坝子开启了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新接力。
在槽碾沟村一排排蔬菜大棚里,村民们正采摘准备发往北京的西红柿。郎占民说:“我们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实现大棚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化,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小坝子乡乡长孙冬梅(右)和小坝子乡槽碾沟村党支部书记郎占民在蔬菜大棚里查看蔬菜长势。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丽钧 摄
山脚下一排排绿顶羊舍里,2000多只肉羊吃着几十种食材调配而成的“营养餐”,“咩咩”欢叫。孙冬梅告诉记者,养殖业依然是小坝子乡重要的富民产业,通过“股份羊”“股份牛”等入股合作社集中圈养模式,实现了农民养羊不见羊,走出了一条生态、生计兼顾的新路子。
“之前小坝子给北京送去的是风沙,现在小坝子给北京送去了新鲜空气和有机蔬菜。”孙冬梅信心十足地说,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现在小坝子半数以上家庭拥有了小轿车,越来越多父老乡亲回到小坝子,过上了殷实幸福的好日子。
总策划:赵 兵 丁 伟
总监制:李 遥 刘 丽 贾 芳
策 划:李铁兵 商 棠 杨建民
监 制:王嘉林 贺宏伟 邓光韬 姚伟强
编 导:乔 娅 郑佳洵
文 案:李丽钧 烟成群
拍 摄:李亮亮 袁立朋
剪 辑:郑建卫 张荣鹏
海 报:李元华 师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