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工作在最前线,长期连续奋战在一线,承受着巨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如何让基层干部感到温暖、纾压减负,考验着基层治理能力和干部队伍管理建设水平,为基层减负,既是基层干部的共同呼声,也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必须坚决有效得到落实。而要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基层减负呢?
首先是要杜绝形式主义这个顽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俗语形象地概括了基层工作之复杂、之繁琐。基层工作中一些深度形式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新变种仍不时出现,一定程度上仍束缚了基层干事创业的精力和动能,与目前的防疫、改厕紧迫和坚决任务,不相适应,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解决文山会海问题是杜绝形式主义的必经之路。很多基层干部感悟很深,每天收几十个文件,一个比一个急,一周开好几次会议,一个比一个长。即使“白加黑”“五加二”,似乎事情还是源源不断。在办公室处理文件会议的时间多了,而真正深入百姓身边的时间反而少了。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是推进改厕、助力防疫夺取最终胜利的需要。
基层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为基层减负的重要任务,督查考核,本来是为推动工作有序合理规范的开展,而过度的督查考核,反而成为了压在基层干部胸口的一块大石。痕迹管理衍生了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台账和清单,让广大基层干部不堪重负。越来越多的考核,使奋斗在一线的干部们疲于应付,严重影响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将实干担当的好干部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要深刻认识到减负不是减担当、减责任,更不是降低工作标准和要求,自觉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提高担当作为的硬本领。同时,带头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用自身良好的作风、过硬的本领破除形式主义在基层生存的土壤。
破除形式主义的顽疾要为基层减负扩能。要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进一步明确基层工作职责,推动基层聚焦主责主业,使基层在人事权、考核权、管辖权、建言权上有更大的主动权,把人力物力财力向工作的最前沿阵地进行倾斜投放,把减负的效果落到实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标本兼治、久久为功,用钉钉子精神驰而不息治形式主义的顽疾,才能让基层更好聚焦防疫、改厕“双重点”,争取早日获得胜利。
(投稿人:郭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