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不仅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防御性军事工程,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以其宏伟、壮丽而闻名世界,被认为是中国的象征。我们家乡秦皇岛境内长城遗存丰富,保存完好,全长223.1公里的明长城集海上长城、滨海长城、平原长城、山地长城等多种形态,是明长城最精华的地段之一。其中在明长城沿线,保留得最好的,要数位于河北省秦皇岛海港区驻操营镇的城子峪段。长城脚下,冀辽边界处,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村地扼交通要道口,曾为重要的边防要塞。明代守城将士的后裔世代居住于此,是一座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义乌兵古村落。
城子域长城在秦皇岛市北部,是四百年前戚继光主持修建的。苍莽的群山,沟壑纵横云雾缭绕,当此阵势,果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东南山脚下,是一脉蜿蜒的河流,群溪汇集后曲折奔出大山的怀抱,注入浩荡的汤河;再远些是宛如世外桃源般的一凹平地,这里却是屯兵的绝佳处所。从长城上俯瞰这里,可见群山环抱,约略东西方向一带通衢,南北方向连接着夹山小路,这种四门兜底的口袋形地势正是兵家用武的好地方。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村全村105户,305口人。史书上有记载,戚继光调任蓟州后,在浙江义乌所训练的一部分士兵调至蓟州。历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在秦皇岛境内的长城沿线,形成了义乌籍后裔相对集中的一个个‘义乌村’,城子峪村就是其中之一。公元1568年前后,东北满州女真部族迅速强大,为了巩固边防,朝廷紧急征调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并让他从浙江、福建等地调集精兵强将,对该段长城进行全面重修。由于工程浩大,守卫任务艰巨,同时也为了稳定军心,明朝廷破例允许外地官兵的家属随军前来守边。城子峪就是当时明长城驻军的“火药库”。
另外,长城民间传说“高跷秧歌与大刀队”的故事就是在此发生的,故事介绍了当年守城明军组织500人的大刀队,脚踩树杈做成的高跷穿过敌军布下的铁蒺藜、三角钉阵地,出其不意拔掉敌军营寨,守住了长城边防,保护了边民安居乐业。后守军和边民们根据这次战斗场景,编写了歌颂守城将士的唱词,绑上树杈做高跷,手舞大刀等各种道具,载歌载舞庆祝胜利。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了如今流传方圆百里的城子峪高跷秧歌。
走进城子峪,村口有一株“友谊松”。民间口头流传,当时,城子峪与西家庄唇齿并立,由于堡城的建立,迁两个小村为一堡,村名为城子峪。两个小村的人民为了纪念这一日子,双方各派代表,在堡城南门外村口的台地上,各植油松一棵,象征两个村的人民友谊万古长青;后来,这两棵树由戚继光亲自命名为“友谊松”。到了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因痛恨戚继光抗倭,就把戚继光命名的松树放火烧了,其中一棵被村民救活,现己成为城子峪的标志。
守军在修建长城敌楼的同时,把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寄托,都刻在了他们驻守的长城敌楼门框上,形成了独特的楼门刻花。不但如此,他们还把自己的村庄,依山傍水地建成了一个大北斗星状。今天人们站在山头的长城敌楼上下望,便会发现整个城子峪村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北斗星,散布在长城脚下,石河岸边。
如今,城子峪村依托长城文化,借助环长城旅游公路,推动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旅游农家乐、特色民宿等旅游文化,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这个世代生存在长城脚下的小山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历史,改变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