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宁婷 曲停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铿锵有力的旋律,早已刻在我的骨子里。
退休于宁晋县实验一小的冯友凤重温入党誓词
1949年,我出生在宁晋县城关镇繁荣村,从小耳濡目染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幸福生活取得的伟大成就,立志长大之后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1969年,我高中毕业后回到村大队参加劳动,不久,因工作突出,我被推荐为第二生产小队妇女主任。我看到队里的党员们,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去地里干农活,为了集体利益常常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党员们的付出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唤醒了我成为共产党员神圣而美好的心愿。
1972年,我被宁晋县城关公社推荐到邢台师范学校进行深造。在校期间,班长付春梅作为中共党员,在学习和生活上时时处处做表率。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向邢台师范学校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表达了自己要求入党的迫切愿望。
成为预备党员以后,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党的先进思想,把先进党员作为榜样,不断鞭策自己,向优秀党员看齐。经过党组织一年的培养教育和考察,我终于等到了转正的日子。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在学校大礼堂举行,那天转正的新党员有20余人,我们所有人伸出右手,面对着鲜红的党旗一字一句跟着党支部书记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在礼堂里回响着。
时隔多年,我对当时宣誓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因为从那时起,我的肩上就有了责任和使命。从宣誓的那一刻起,我就告诉自己,要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1973年,我从邢台师范学校毕业,当时学校有意让我留校任教,但被我婉拒了,我想到更加需要我的地方去。我服从分配到了邯郸市涉县二十冶教育处,我的教学生涯从此正式开始。
课前,我会精心地设计教案,把第二天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出来。写完教案后,便开始对着镜子练习,从表情到语速,从情绪的酝酿到声音的抑扬顿挫,从上课的第一句话练习到结束语,一遍又一遍,直到整个教案烂熟于心……因为教学成绩突出,我得到了教委领导的肯定,先后被调至宁晋县曹伍疃社中学和繁荣小学工作。
1986年,宁晋县教委设立干部职工子弟学校(1991年改为宁晋县第一实验小学),我被任命为校长。建校期初,学校院落里瓦砾遍地、杂草丛生,算上我在内只有3位老师,有两个班共99名学生。为满足教学需要,在县教委的指导和关怀下,我与永兴庄村洽谈征地事宜。我一般白天上课,晚上登门拜访村干部,不知跑了多少趟,终于感动了对方。
1996年,在上级有关部门和村支部支持下,学校办理了征地手续,增加了近十亩操场用地。随后我向附近的工厂、机关单位求援,购置了单杠、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设备,建成了200米的环形跑道。第二年,我又自筹资金,添置了300套课桌凳,增添了部分电教器材,教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我当上校长以后,公务多了,但仍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无论多忙我都坚持上台授课。每每想到那段经历,我都感慨良多。那段时间非常忙碌、非常艰苦,也非常充实,正是那个时期我和学生们结下了深情厚谊。
我热爱教学,热爱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快乐,虽然我身兼数职,但这并没有减少我对学生、对教学的热爱。我离不开讲台,离不开孩子,比起“校长”的称呼,我更喜欢他们叫我“老师”。
我还喜欢研究教学,我撰写的《按比例分配》案例教学设计,曾在《河北教育》1990年第一期刊登,撰写的论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被编入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教学论文汇编。
为增强教师队伍发展,我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参加听课、评课,鼓励青年教师们钻研业务,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我指导的张丽影、赵现芬等青年教师,在省、市、县教研会上讲课并获奖,帮助指导的200多篇论文在省、市教研会上交流发表。
1997年,我在宁晋县教委组织的150名校长和100余名骨干教师参加的推广说课现场会上进行专题讲座,使宁晋县第一实验小学成为了全县教改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从教的31年中,我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县市级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是组织对我的肯定,但我知道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我只是尽了一名普通党员应尽的义务。
2005年,我退休时,宁晋县第一实验小学已经拥有两座教学楼、24个教学班、1200名学生、80多名教职工,发展成为了一所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小学。
退休后,我继续担任宁晋县第一实验小学关工委主任,时刻关注学校的发展,关心青少年成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的入党誓言。
今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时刻紧随党的脚步,要继续为教育事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