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豆腐脑儿(绘图:张永成)
过去,在相对来讲生活水平不高的那个年代,花上二分钱买碗热乎乎、香喷喷的豆腐脑儿,那是多划算、多实惠、多幸福的一件事啊!
山海关城内卖豆腐脑儿的很多,一般的都是挑挑卖。老陈家的豆腐脑儿卖得最快,大伙儿都说他家的最好喝。陈家老板手上特有准儿,这一桶豆腐脑儿能盛多少碗心里有数,而且真的是一碗都不差。还有西大街的老王家、北街的老鲁家、北马道的老胡家、西关的老张家等。
豆腐脑儿的挑子很简单,前面是铝制的大罐,里边是点好的豆腐脑儿。外边用类似厚棉被的东西裹紧、保温。罐口有一木盖子,用棉布包裹、盖严。挑子的后面东西比较多,也比较杂:两三张小矮桌,四五个小板凳,再有就是碗、勺、蒜汁、辣椒,还有卤。卤很香,里边有黄花菜,木耳、肉丁。
挑挑卖豆腐脑儿的也是走街串巷,他们大部分都聚在学校门口,像南街小学、兴华小学南头,为的是挣点学生们的钱。再有就是衙门口(都署胡同),那里人多,也热闹,是个做买卖的好去处。
柴禾市是各种小买卖最集中的地方,它中间两溜都是卖小吃的。其中有两份回民卖豆腐脑儿的,一家姓刘,一家不详。豆腐脑儿摊上有固定的桌子、凳子。说是桌子,实际上就是用一长条木板钉一钉,宽窄能放下个碗、高低上找齐就是了,绝非是寻常意义上的桌子。凳子更简单了,也是一条木板,甚至是一块板皮钉制而成。好在那时的人要求很低,没人在意这些。晚上收摊后就扔在那里,没人拿走,也没人祸害。
这以后,柴禾市就有了国营饭店了,早晨卖早点,但仍旧以卖豆腐脑儿为主。那是相当于四间房大小的屋子,房架低矮,光线很暗,黑土铺地,在经多人踩踏后变得凹凸不平。即使如此,每天前来就餐者仍络绎不绝,甚至排起长队,挤挤压压,吵吵嚷嚷,好不热闹。
人们爱喝豆腐脑儿的原因除了它确实好喝外,还有一个妙处所在,那就是随便添卤。在当时,前去吃早餐的人是上班的也好,上学的也罢,有谁会再掏钱买烧饼、果子的?绝大部分人都是自带棒子面饼子或窝窝头。可是想把手里的干粮就着这一小碗豆腐脑儿吃下去实在是不够,再买还得掏二分钱,哪有啊?没钱,就拼命地添卤,反正卤也不要钱。
现如今,山海关的豆腐脑儿生意仍然很火,即使是在各种小吃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后,豆腐脑儿仍然占据着它不可侵犯的地位。当然了,这人群中也有我一份。
当我呼吸着清晨的空气,气定神闲地在摊儿上要一碗豆腐脑儿,再佐以蒜汁、韭菜花、辣椒油,就着油条、烧饼,或是棒子面窝窝头由着性子吃的时候,那种滋味只有地道的山海关人才能懂的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