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不爱读书爱运动,到如今每天坚持阅读,并分享读书感受,读书,已经成为王保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王保中今年50岁,在省会的一家医院工作。在他看来,一本本好书,犹如一杯杯美酒,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王保中边阅读边思考。
通过阅读 提升了写作能力
“早晨醒来,中午休息,还有晚上睡前,我都会看一会儿书。”王保中说,平日里只要一有空就会读书。除了自己阅读外,他还会将读书时的感受记录下来,有时还会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然而,少年时代的王保中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王保中告诉记者,小时候的他对于读书并没有多少记忆,一直到初中毕业都是如此。那时的他爱运动,数学成绩好,这使王保中对读书,甚至对语文学科都不感兴趣,“当时我的朗读和背诵都是弱项”。
上高中后,语文成绩不好的王保中,时常出现因为阅读速度慢而答不完试卷的情况,作文也经常为写不出来而发愁。“那时,高中语文老师建议我多读书,还可以通过写日记等方式提升写作能力。”王保中说,从那时起他便开始阅读各类书籍,同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王保中告诉记者,高考前的一次摸底考试,他的作文成绩竟然拿到了满分。
“当年高考成绩出来时,虽然语文的成绩不太理想,但作文只差两分就拿到满分。通过这件事也让我明白,读书时不要偏科,语文学习很重要,平时要多读书多背诵。” 王保中回忆道。
之后,王保中到河北经贸大学读经济管理专业。从那时起,他开始构筑自己的文学梦和作家梦。“图书馆是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像《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这些小说都是这个时期读的。”王保中说,于是他开始尝试写作,学校的广播站成了他经常发表作品的地方。同一时期,王保中还向报刊投稿,那时一些报纸和杂志都刊登过他的文章。
读书如会友 要多品多聚
参加工作后,王保中几乎把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写作。读的书越来越多,在各大报刊上不断有新作发表。
“新书如新酒清新扑鼻,自然要尝一尝是什么口味;古书与经典如老酒一般淳朴浑厚,一定是要细细品味的;已经读过的好书,如同好朋友一样,要多聚多品。”王保中这样形容不同的书籍。
年轻时喜欢读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王保中越来越喜欢读历史性和纪实性的书籍。他通读了《史记》《论语》《古文观止》,还翻阅了《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风雨张居正》等。“我省著名作家李春雷的报告文学也是我比较喜欢读的,例如《木棉花开》《赶考》《朋友》等都写得很精彩。”王保中说。
王保中读书中。
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
王保中说,平时发现一些好书,他还会送给朋友,与好友一起品味和分享。
“《围城》的作者钱钟书不藏书,书看完就送人。不过他这样做是因为自身有过人的记忆力和自信,将书送出去是为了实现治学上的不断超越,形成自己的作品。而我作为一位普通的读书人,我好送人书,更看重是书的使用价值,和自己与亲友的感情。”王保中说,作为比较传统的东方人,他没有送人鲜花的习惯,倒是很乐于将自己喜欢的书送给亲友。最初他给亲友送书,是想让自己读过的书再“活”起来、“动”起来。而现在送书,他想的是让自己喜欢的书也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和朋友。
平日里,王保中除了在家中阅读外,还常去图书馆和书店看书。王保中告诉记者,他至今都没有养成从网络上读书和买书的习惯,他觉得到了书店才是真正到了书的世界。
王保中还常去旧书摊看书、找书和买书,“有种找到失散多年的朋友和自己丢失的孩子的感觉,常常有意外之喜,比去书店的感觉还要好上许多许多。只可惜,现在旧书摊越来越少了。”王保中感叹道。
从为求学、梦想而读书,到为工作而读书,再到为喜欢而读书。王保中认为,这似乎正如古人说的人生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推荐三本书 一起感悟人生
最近,王保中正在阅读《苏东坡传》《傅雷家书》和《李春雷短篇报告文学精选》,他也想将这三本书推荐给大家。“《苏东坡传 》我近期读了两三遍,可以给人生带来一些感悟和思考。《傅雷家书》我认为很适合家长和学生读,里面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亲情。而《李春雷短篇报告文学精选》写的是咱们河北的故事,更加贴近河北读者。”王保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