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大城县臧屯镇杜马策村一处家庭作坊,马可义、杜艳辉夫妻正在编织手工藤椅。杜艳辉边编织,边指导新学习编织技艺的村民:“你瞧,先起个头,再来回把紧环线穿绕打圈,拉紧线头。”
近年来,大城县政府持续引导、扶持特色乡镇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厂,努力形成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格局。村里有创新创业的青壮年群体在进行家庭作坊向小微企业转型的初探景象,也有编织技艺纯熟的手艺人“嗅”到了邻县家具制造产业的致富味道,激活空闲劳动力的新产业。
谈起做手工编织藤椅的初衷,马可义说:“编织藤椅的人大多是中年妇女,利用空余时间,基本生活费就有了!”如果分包村民家住在家庭作坊十余公里范围以内的,马可义和丈夫都会骑着电三轮车载着材料送至家中,“编织藤椅对于村民来说简单易学,只要有耐心,定能学成!”
马可义夫妻从事藤椅编织近十五年,创业之初是最艰难的。家庭作坊刚刚成立的时候,他们最小的孩子只有两岁,家庭的重担、年迈的老人、日渐增长的花销都压在夫妻二人身上。凭着坚定的信念、扎实的技能、耐苦的品质,他们编织的藤椅从一次次返工修整走向商家市场的品质认可阶段。他们正在上高中的长女说:“这十多年几乎每日装车、修活都要到晚上十点多才完工,我们的小家才真正进入休息时间,爸妈真得不容易!”从最初每天二十至三十余件的产量,到现在百余名村民参与分包编织,日产量三百余件,年产量十万余件,夫妻俩持续拓展线上、线下包销渠道激增员工量、分包量、知名度。
美好生活蒸蒸日上。该县权村镇王权村王亚森、康桂平夫妻也经营着手工藤椅编织家庭作坊。他们从霸州引进藤椅模具、藤条材料,分包至村民,业务辐射十余个邻村、三百余名村民,日均可完成五百余把藤椅编织任务,分包村民月均增收两千余元。康桂平说:“我们也会经常和马可义交流藤编行业发展的心得,提升村民的积极性,鼓励带动更多的闲置劳动者加入手工编织藤椅队伍。”
瞄准藤编产业,王亚森夫妻盼望建立一个小型工厂,实现“村民直通工厂”,“我们的家庭作坊年收入达20余万元。我们想转型,自己做藤椅框架、生产编织线,提高质量、增加样式,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能在网络销售的数字化时代拥有一片小小的天地!”
产业“萌芽”让美好生活流淌在百姓指尖,也流淌在魅力乡间。红木加工、藤编出型、葫芦种养、乐器制作等家庭作坊的涌现,为大城县域“一村一品”“一镇多产业”产业链升级提供源头支持,也成为村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初始密码”。
来源:廊坊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