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立兴瓷器店(绘图:张永成)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山海关卖瓷器的人家,以志立兴瓷器店的招牌最响亮。这家瓷器店位于城里南大街东三条街口,街面有两大间门脸,是以经营瓷器为主,如:茶壶、茶碗、菜盘、坛坛罐罐、各式瓷瓶花瓶,还有靠山镜、梳妆台、漱口盂、肥皂盒、箱子、柜子,各式各样,林林总总,都是居家过日子所需的物件,所以生意还不错。
当时,山海关经营瓷器生意的只有两家,除了志立兴瓷器店外,在南关大街挨着沈少堂镶牙馆的南边还有一家姓杨的。在当时,由于还没有电,煤油灯就成了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必备的物件,买灯罩那就成了家家都要有的事情,买灯罩就要去瓷器店,所以,灯罩似乎就成了跟瓷器店打交道的由头。久而久之,“肖灯罩”和“杨灯罩”就成了这两家老板的代名词。后来由于杨家经营不善,买卖日渐衰退,最后终于关门了。
与此相反,志立兴瓷器店的生意却越做越好。究其原因,还得说说这家的老板肖玉春。肖玉春是黄土坎村人,一九〇一年出生。由于弟兄们多,生活拮据,所以十几岁就拜师学徒,学习泥瓦匠。他的师傅叫李银,此人活计好,名气大,是手艺人里的佼佼者,在当时的山海关也算是有一号的人物。他还有一位师兄弟叫胡宝善,也是黄土坎人。后来这个人进了山海关桥梁厂,并担任该厂的土木建筑总工程师,颇有建树。
肖玉春则改了行,做起了买卖。起步时就是从一副挑子开始的,前面是灯罩,后边是瓦盆,走街串巷、走庄串户,不怕辛苦,只为养家。说起瓦盆,就得说说红瓦店这个地方。红瓦店,顾名思义,据说这个地方的土质独特:色红、细腻、黏稠,具备了烧制器皿的必备条件。况且红瓦店距黄土坎才三四里地,上货也很方便。
随着生意的扩大,他先是在西关落脚,然后又在城里南大街租用了两小间门脸房。门脸房坐西面东,左邻是老徐家鲜货铺,右邻是老田家修车铺和惠家中医店,北边是张家鞋铺,对面就是有名的永宁绸缎庄。这时他主要经营杯盘碗碟、坛坛罐罐、箱子、镜子、梳妆台、漱口盂等。
一九四七年,瓷器店再次搬迁至南大街的东面,由三条口一溜新房。十间坐北朝南明亮的正房,一间倒坐子厢房,临街体体面面的两大间门脸,“志立兴瓷器店”的匾挂在门脸的上面,只是这回的店面不是租借的,而是肖玉春自己动手盖的。
肖玉春买下这片院落的时候,百十间房已破败不堪。但他是泥瓦匠出身,他从这片断壁残墙中看到了外行人意想不到的价值——粗大的房檩和千年不败的各种奠基石、青条石。人们看着这片颓废的瓦砾在他手里消失,又看着十几间宽敞明亮的新宅出现。临街门脸做买卖,两间房屋做仓库,九间正房供家人居住,一间厢房是雇工的栖息地。阔大的院子种粮种菜种葡萄,里边的套院儿养花养草养鸡鸭。到了这个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肖玉春的手段和心思,不由得酸酸地说道:“还是有门手艺好啊。”
随着买卖的变化,随着家业的变化,人们对肖玉春的称呼也在变化着。叫“肖灯罩”显然不大合适了,再见他的时候,有的叫“肖老板”,有的叫“肖二爷”。看来被人叫什么,不是要求来的,是靠你自己挣来的。“志立兴瓷器店”是旧时古城的一隅,它的兴衰起落始终与时代的前行同步。如今虽然早已寻不见它当日的容貌,但旧时的身影还会在不经意间一闪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