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
安次区人民法院
迅速行动、积极响应
坚持疫情防控“不松劲”
司法为民“不打烊”
全力保障“两手硬、两战赢”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法院力量
邻里纠纷积怨深
微信办公巧化解
“谢谢李庭长,谢谢安次法院工作人员,辛苦了。”
“坚守岗位,学习楷模!”一起邻里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原、被告说。
4月1日,由于疫情隔离居家办公的安次区人民法院龙河法庭庭长李德华通过微信的方式,成功调解一起诉前邻里之间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该案圆满调解并通过在线方式及时履行,取得良好社会效果。这是龙河法庭重塑“廊坊经验”,深入做好诉源治理工作,将矛盾化解在诉前的又一成功案例。
孙某与李某是居住在同一小区的楼上楼下邻居,2022年2月28日,由于楼上李某家中水管跑水,导致楼下孙某家中客厅、餐厅、主卧及厨房的吊顶出现滴水的情况。二人在沟通赔偿数额时,分歧很大,都不够理智,甚至差点发生过激行为。
由于二人积怨较深,赔偿事宜更无从谈起。孙某便将李某起诉至法院,案件首先进入诉前调解阶段,由李德华承办。一见到李法官,双方家属都委屈地泣不成声,互相指责甚至非要针尖对麦芒,走司法鉴定程序。李德华在处理本案时,考虑到邻里纠纷案件虽小,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调解结案才是首选方案。她不厌其烦地做工作,引导双方互谅互让,刚刚有点突破,却赶上疫情。李德华在居家隔离期间依然牵挂着这两家人,就请示领导经过通勤人员把案卷送到家中,再次努力调解,终于感动双方,握手言和。
李德华考虑到疫情之下不能拘泥于传统模式,为了不使疫情影响办案,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决定通过微信方式进行调解。4月1日下午4时40分,李德华与书记员建立了名称为“诉前146案”的微信群,将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均拉至群内。李德华首先向当事人解释了疫情特殊时期,采用组建微信群的方式解决案件,取得了当事人的理解。正式开始调解的过程中,李德华和书记员严格按照调解程序进行核实当事人“出庭”情况、核对当事人身份信息、现场视频连线确认“出庭”人员与当事人身份证信息一致。李德华将之前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的意见进行了陈述,并作出了调解方案,即由被告李某向原告孙某赔偿4000元。双方当事人对调解方案均表示同意,被告李某当场将该款项转给了原告。原告书写收条及撤诉申请书拍照发至微信群内,案件至此审理办结。
案件调解成功后,李德华在微信群内发送了案后法官寄语:“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希望你们今后互谅互让,遇事冷静,互相包容。团结和睦!”看到法官的温情寄语,当事人也深受感动,在群里说:“差不多得了,咱们退一步海阔天空吧!”案件就这样圆满地解决了,双方当事人对李德华的敬业精神表示敬佩和感谢。
法官好助手
团队好帮手
“太感谢您了,没想到我的案子,在疫情防控期间,这么快就能解决,为您点赞,为安次法院点赞!”当事人刘某在电话中感激地说。4月4日,民庭书记员官学倩电话调解了一件劳务合同纠纷案件,既减轻了当事人的讼累,又减轻了法官负担,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因工作需要,3月30日,官学倩开始吃住在单位,做好开庭前准备、整理装订卷宗、各类文书的记录、复印、校对等工作,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期间,官学倩翻阅卷宗时发现了1件案情简单、事实清楚的案件,为了减轻法官们的负担,她决定自己开展调解工作。
原告刘某承包被告某科技发展中心楼房的钢结构工程,当工程结束后,被告仍拖欠原告人工费38万余元,刘某多次催要无果,起诉至安次法院。这是一件劳务合同纠纷案,官学倩通过电话联系到刘某,详细了解了前因后果,并安抚其情绪,“这事儿,您占理儿,放心吧,我们绝对会维护您的合法权益。”先后多次电话联系被告,对其耐心释法说理,告知其拖欠人工费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和要面对的诉讼成本。被告对拖欠工资的事实及数额均无异议,并表示现在手头资金困难,希望刘某也多体谅下自己,可以分期给付刘某欠款。调解中,在充分考虑双方诉求和困难的基础上,官学倩结合法理、情理、事理开展调解,及时了解双方想法,不断完善调解方案。最终,经过5天的不懈努力,双方达成初步一致意见,确定了给付期限和给付方式,至此案结事了。
由于疫情形势严峻,好多同事被迫居家办公,官学倩担任起了整个民庭的书记员,哪个法官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3月30日—31日,同主审法官柴清暄网上开庭1件、网上调解1件。4月2日,同民庭法官杨晓阁网上调解1件。法官们对她赞不绝口,称她是法官的好助手,团队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