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每一个为国捐躯的英魂都应铭记,每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都会被仰望。
又是一年清明,追思英烈、祭奠英魂的同时,我们也在关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为了新中国,战火纷飞中拼杀,却牺牲并被安葬在异地他乡,几十年春去秋来,仍未能与家人团圆;他们为了新中国,送亲人上前线,日思夜想中牵挂,却等来一纸“烈士证”,两三代人找寻几十年,却寻不见烈士的安葬处……
这些年来,民政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寻亲志愿者,以及很多烈士家属、后代一直在路上,这是一种双向的找寻与奔赴,只为他们回家!
为烈士寻亲的主题报道,河北青年报已经连续推出9年。今年清明前夕,由河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指导,河北青年报、河青新闻网主办的“为烈士寻亲·让烈士不再孤独”主题报道再次启动,通过河北青年报“一报一网两微一端多平台”发布烈士寻亲信息。我们期待更多的读者、网友关注与参与,挖掘河北烈士故事,传承英烈精神,让烈士英魂早日“归家”。
为烈士寻亲·让烈士不再孤独③丨一生不曾谋面 却成为他们最荣耀的敬仰
【找寻烈士】
李振岗烈士,男,1924-1951,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郝庄村,牺牲前任解放军二野四兵团15军45师警卫连指导员,参加淮海、渡江、解放中西南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在贵州黔西剿匪中负伤,向毕节军分区医院转移中牺牲,葬于赫章县某地。
【找寻人】
李振岗烈士的儿子李保顺,孙子李剑、李然
李振岗(左)与战友合影
【导语】
1947年农历6月18日,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郝庄村的李振岗,随军南下。时年23岁的他,才刚刚结婚不久,一个月后,儿子李保顺出生。可谁知,父子这一别,便是一生。
几十年风雨变迁,李保顺业已成为七旬老者,他的儿子也年近半百。在父亲短暂的一生,他们都不曾与其见过一面。但对父亲、对祖父的敬仰与追思,伴随了他们的年年月月。
李振岗的立功喜报
血气男儿南下参军 走后1个月儿子出生
“部队南下后,父亲思念亲人之情难泯,曾给祖父母来信多次。”李振岗烈士的儿子李保顺,无数次在照片中寻找父亲的影像。照片上的李振岗,身着军装,目光坚毅。
李振岗是家中的长子,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民兵联防队,抗击日伪军的侵略,为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不少成绩,是郝庄村较早入党的先进青年之一。之后,为争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上级应征部分青年入伍,因他是中共党员,政治可靠,工作积极,在结婚的第二年即1945年7月被应征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两年后随军南下。
“据奶奶讲,父亲走后一个月,我就出生了。我出生后,他们曾给父亲捎去一张奶奶、母亲和我的合影照片,父亲看后很是高兴。”李保顺在他回忆家事的书中这样写道。
几张父亲当时寄来的书信,李保顺至今还保存着。那些泛黄的纸片上,记录着一位父亲初为人父的喜悦,对家人的思念,也记录着一家人曾经的希望和期盼。
李振岗烈士证明书
父亲牺牲在他乡 家人夙愿是“相见”
希望的破灭或许就在一瞬。1951年初,李振岗在贵州黔西威宁剿匪战斗中负伤,因伤势较重,在往毕节军区医院转移时,路途护理不好,1月19日于中途赫章牺牲,将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解放战场上。那一年,他未曾谋面的儿子李保顺,只有4岁。
他的离去不仅为其父母妻子的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创伤,也为儿孙们造成终生难忘的思念。为了弘扬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临城县人民政府在县烈士陵园为李振岗建造了烈士墓碑。
“虽说‘青山有幸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可这么多年了,父亲的夙愿就是和从未谋面的祖父再次‘相见’。”李振岗的孙子李剑告诉记者,经多方辗转,他打听到祖父李振岗可能葬在贵州赫章县某地,等疫情过去,他想带着父亲南下确认,希望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如果真的能找到并确认,那我们一家人几十年的夙愿总算完成了。”李剑说。
儿孙们为李振岗建造的衣冠冢
英魂已逝,精神长存。在那本李保顺自己编写的《家事世略》的书中,烈士李振岗的照片一尘未染,那张黑白的照片上,年轻的战士目光坚毅。
那年,他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