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酒驾的危害越来越深入人心,但另外一种同样可以造成危险驾驶隐患的“药驾”,却往往被大家忽视。
服用这些药
你可能“被酒驾”
“药驾”,顾名思义就是驾驶员服用了某些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后依然驾车出行的现象。由于这些药物服用之后可能产生嗜睡、困倦、注意力分散、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很容易酿成祸患。
从广义的药驾来讲,酒精其实也属于药物的一种,但在国内外的研究和报道中,都将药驾和酒驾分别描述。主要是因为除了更为常见外,酒驾的判断可以通过呼气酒精浓度或血液中酒精浓度的检测结果快速判读,有明确的指标范围。但可能引起药驾的药物品种更多,检测方式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存在缺乏药物筛查标准、药驾的辨别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实际操作层面的困难。所以大家对药驾的意识尚有待提高。
目前交通事故当中司机体内酒精出现的频率呈降低趋势,而药物出现的频率呈增高趋势,药驾也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
目前最为人们所知的可能引起药驾的药品应该是藿香正气水,它是含有酒精的制剂。除此之外,还有复方甘草口服溶液、十滴水、感冒止咳糖浆等制剂中含有酒精。有些人喜欢饮用药酒,药酒是用75%酒精浸泡中药材所成,也会成为引起药驾或是酒驾的隐患。
小药箱里的常备药
“威力”甚至大过酒精
除了制剂原因,还有一些药物,因为本身的药理作用,会产生不良反应影响驾驶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7大类在服用后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并提出在服用这些药品后应禁止驾车。这些药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的常见,包括:
镇静催眠药比如唑吡坦、地西泮、艾司唑仑,会使人头晕困倦、嗜睡、视力模糊、注意力下降。
抗癫痫药物比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可能会使人头晕头痛、嗜睡等。
抗过敏药比如氯苯那敏也会产生嗜睡。
解热镇痛药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会产生头痛、头晕、视觉障碍的不良反应。
镇咳药比如右美沙芬,会产生嗜睡、头晕的不良反应。
抗高血压药物比如硝苯地平,会产生头痛、眩晕、嗜睡、低血压。
降糖药比如格列苯脲,可能会产生低血糖,从而导致惊厥、昏迷、意识模糊。
这些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强度甚至超过了酒精。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西药以外,有的中药也可能会有药驾的风险,比如天麻含有天麻素,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人参有抗疲劳作用,但长期使用易出现烦躁不安现象。
三种服药习惯
最易发生不良反应
无论是何种药物,都一定要依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当的用药行为会造成包括药驾在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
超量服药包括超剂量或自行增加用药频率。药物的很多作用是与剂量成正相关的,超量服药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重复用药比如部分感冒药多为复方制剂,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氯苯那敏等,这些成分容易使人犯困。如果再同时服用镇咳药,尤其是复方制剂,其中有的药物成分可能是重复的,使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实际服药量增加。
药物混吃产生相互作用药物与药物之间也可能影响其在人体的作用,随意增加药物种类,也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服药至少6-8小时后再开车
无论是专业驾驶员,还是普通民众,在服药期间都应尽量避免开车上路。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如果服药后出现嗜睡、困倦、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头晕、耳鸣、视物不清、辨色困难、定向差等情况,应立即停止驾驶行为。
药物在人体内完全清除一般需要3至5个半衰期。所谓半衰期是指,从服药开始一直到药物在体内血药浓度降低到最高血药浓度一半的时候,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也至少应该在药物在人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到最高峰后下降到一定水平才能驾车。
药物与药物不同,血药浓度下降所需的时间也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一般来说服药后至少需要6-8个小时后才能驾车。
避免掉坑
服药之前这样做
为了避免出现药驾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在医院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生自己需要开车出行,请医生尽量避免使用会对驾驶员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如果有正在服用的药物也要充分告诉医师。
2.服药前一定要阅读说明书,一些药品说明书的注意事项和禁忌里会有“服药后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字样,服用这类药物,一定要避免驾车。
3.在医院就诊或药店购买药物的时候都可以咨询药师关于服药后是否能驾驶车辆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应该提高人们对药驾风险的认识。药品说明书都是在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长期或大规模人群临床使用过程中,根据试验统计结果和临床使用后评价进行编写和修订的,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不要存有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