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是一些躺平干部的口头禅。因为害怕被监督问责,宁愿不作为,这是一些年富力强却工作热情低迷,遇事左推右挡,坐等退休交岗的躺平式干部挂在嘴上的理由。
在这些躺平式干部眼里,监督显然已经是束缚干部手脚的“镣铐”,是“躺平”行为的绝佳理由。很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首先,“躺平”不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姿态,“躺平”行为在实质上是在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同时接受监督是党员干部应有的觉悟和应尽的义务,绝不是“躺平”的理由。
要解决党员干部“躺平”问题,最重要的是促使相关党员干部转变思想,主动加强党性修养,永葆为民初心,涵养为民情怀,提高为群众解忧能力,担起肩上职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充分运用好监督问责手段。
用好监督问责手段,说到底是要做好宽严相济。所谓宽,是指坚持三个区分开来”,认真贯彻容错纠错机制,加大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解支持,为干部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而严则是全面压实监督责任,坚决对“躺平式”不作为干部进行问责处理,让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躺平式”不作为也是违纪,也要受到党和政府的处理。
同时,用好监督手段不能局限于“躺平式”干部本身,需要在更大的格局上发挥监督效能。一是要监督绩效考评是否公平公正,能否起到指挥棒作用,是不是能够让干部活起来、动起来、忙起来;二是要监督制度机制是否完善,是不是能够真正发挥制度机制效能做到奖勤罚懒。总而言之,建立健全监督体系,拓宽内外部监督渠道,全面发挥监督效能,打造精准问责机制,避免“一责了之”,保护干部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积极性,这是用好监督手段,根治躺平问题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躺平干部”充斥的单位,监督问责体系往往越不完善,监督问责力度也往往不够。基层干部往往是“躺平”现象的高发区,这除了基层上升空间有限外,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越是基层,监督问责体系往往越不完善,相应的监督问责力度非常有限。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监督不仅不是“躺平”的理由,而是根治躺平干部的良方。
作为党员干部,接受监督,拒绝躺平,这是基本的素质,做不到这一点,就称不上是一名合格党员。
(供稿人:贾孟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