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天的风拂过大地
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中
植树播绿的好时光
因为有那些坚守平凡岗位
造林、护林、兴林的
“绿色使者”
我们的山川更绿
家园更美
今天,植树节
我们一起来细细聆听
关于他们的故事
横亘陕西、内蒙古、宁夏3省区的
毛乌素沙地
曾经是一望无际的沙海
寸草不生、无人居住
萨拉乌苏村井背塘
就位于毛乌素沙地的南缘
常年遭受风沙肆虐
图片来源:新华社
30多年前
年仅19岁的殷玉珍
从陕西老家嫁到了这里
放眼四望,一片沙海
每当沙尘暴来袭
沙漠就像一头出笼的猛兽
张牙舞爪、遮天蔽日
似乎想吞噬天地
殷玉珍发誓要降服这头“沙老虎”
下定决心治沙造林
她曾经流着泪说
“我不想让娃娃们以后再受这号罪!”
殷玉珍挖土,查看松树根部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殷玉珍用手抚摸流沙。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在沙地里造林
背苗、担水、插钎
都是重体力活
更有风沙肆虐
骄阳炙烤
即使频繁地皴了脸
爆了皮、裂了手
也没动摇殷玉珍的决心
没有运输车
她就自己背100多斤的树苗
大沙梁上不去
她就抓住牛尾巴向上爬
没有打孔机
她就用钢钎插眼……
殷玉珍(右)和儿子白国才在沙漠中种下松树苗。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殷玉珍看着栽下的松树苗,露出微笑。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绿色在沙海里
一点点、一块块地浸染
30多年来
殷玉珍治沙面积达到7万亩
昔日黄沙漫漫的井背塘披上绿装
有了果园
建起了新房
沙海里种出了奔小康的希望
荒山、铁锹,风沙、日晒……
塞北左云,雁门关下
年复一年
“老兵”用生命的年轮
把荒滩变为绿野
——樟子松、云杉、杨树、沙棘
一排排、一行行
漫山遍野……
退休近20年
“老兵”带领乡亲们
已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
张连印在山西大同左云县种下的“绿色长城”。新华社发(丁美宁 摄)
“老兵”名叫张连印
今年77岁
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
少将军衔
他戎马一生
本可以选择安度晚年
却饮风咽沙、倾尽所有
身患癌症仍植树不已
在家乡建起了一道
造福百姓的“绿色长城”
张连印在山西大同左云县张家场乡北梁山坡种树时搬运树苗。新华社发(丁美宁 摄)
“为何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
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
利国利民,造福子孙。”
张连印说
张连印在山西大同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的苗木基地自学苗木知识。新华社发(步丰峰 摄)
张连印(右)与老伴王秀兰、儿子张晓斌在山西大同左云县张家场乡北梁山坡一起浇水。新华社发(丁美宁 摄)
如今,山西省左云县
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
上升到现在的45.03%
增长了6.43个百分点
数不尽的樟子松、油松、沙棘
已经把荒山、荒坡变成了林地
张连印说
“我在这里多种一棵树,
就多培养一名环境‘卫士’。”
他也被网友亲切地称呼为
麾下205万个环境卫士的“树司令”
一场盛夏的雨
洗净了狼窝沙的天空
30多年前
这里的自然环境
还如其名字一样险恶
——沙丘纵横,狂风肆虐
视频来源:新华社
生于陕西定边的石光银和家人
受尽了风沙之苦
童年时代的一场风沙
曾把正在放羊的他和同伴
卷到30多里地以外的内蒙古境内
父亲找了3天才把他找回来
小伙伴却从此失去踪影
为了逃避风沙侵害
石光银一家曾9次搬家
“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
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
是当时毛乌素沙地边缘
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恶劣的生产环境
和贫苦的生活状态
让石光银从小就有了
植树造林、拔除穷根的梦想
1984年
石光银成立了
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
——新兴林牧场
承包荒沙3000亩
干起了战天斗地的治沙事业
扎根大漠30多年
石光银带领群众
治理荒沙、荒滩
25万余亩
植树5300多万株(丛)
改写了当地“沙进人退”的历史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石光银在自己最早治理的“狼窝沙”林地里。 新华社记者 刘潇/摄
“我一辈子就干了治沙这一件事,”
石光银感叹
人这一辈子非常短暂
什么都想干可能什么也干不成
“你只要把一件事干成了,
你这辈子就没白活!”
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
一弯深绿镶嵌于此
她,就是塞罕坝
三代人,60年
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
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
在这里
时光见证了一场“人间奇迹”
树
是塞罕坝最平常的东西
也曾经是最稀罕的东西
历史上
这里曾是一处森林茂密的天然名苑
然而
在开围放垦、连绵山火的夹击下
时至解放初期
“美丽的高岭”沦为茫茫荒原
1962年
为了遏制“风沙紧逼北京城”的形势
国家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
369位
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年轻人
来到塞罕坝
他们的平均年龄
还不到24岁
当时的塞罕坝
是一片荒凉、贫瘠的荒原
林场第一批建设者赵振宇回忆说:
“当时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
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
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但在塞罕坝人心中
无论风吹雨打
种树
就是坚如磐石的使命
60年
塞罕坝林场三代人
扎根荒漠、接力奋斗
用心血、汗水和生命
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
如今
塞罕坝每年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
为京津冀地区构筑起一道
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
绿色生态屏障
吹绿这个世界的
不仅仅是春风
更是将青春献给
生态文明建设的
这些“绿色使者”
林海滴翠
叙述着他们的故事
山河长青
陪他们慢慢变老
(据新华社、央视网、《半月谈》、长城网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