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芳涂绘传统风筝。
廊坊传媒网讯(记者 王洋洋)近日,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院”一片繁忙。“嘶嘶”劈竹子的声音、“吱吱”锯竹片的声音从工作室里传来,小院主人赵艳芳聚精会神低头操作。
“这是传统沙燕风筝制作的关键步骤。”数根竹条在赵艳芳灵活的手里几经翻转,风筝骨架就放在了桌面上。几十平方米的工作室内,放置着肥燕、瘦燕、比翼燕等传统沙燕风筝,桌上摆满精美的手工艺品摆件。
第什里是中国宫廷风筝的发源地、传承地和生产地,已有500多年的扎糊风筝历史。90后赵艳芳从村中长大,她心中有一根“风筝线”牵萦。2017年,大学毕业后,她辞职开办了“风筝小院”。
起初,赵艳芳通过自媒体宣传,吸引人们到小院体验传统风筝扎制、涂绘、裱糊、组装。体验者多了,赵艳芳的烦恼来了。“空间有限,项目单一,风筝文化展现不到位。多亏政府和妇联多次给我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思路打开了,萌生了借助互联网延伸风筝产业链的想法。”
问需求、送知识、送技能……系列政策的精准呵护,让赵艳芳没了后顾之忧。她把家里的闲置房间装修成风筝绘画制作工作室、展览间和书屋,又自制发卡、胸针等手工艺品,把风筝的文化特色、吉祥寓意等元素融入进去。
赵艳芳细说着她与风筝的点滴故事:非遗风筝研学进校园;举办手工风筝个人展;到石家庄、秦皇岛等地观摩学习,用互联网技术帮助风筝“起飞”;摸索着开通网络直播,传播风筝文化……
“以前只卖传统风筝,产品单一。现在,种类多了,方式活了,更稳定了。”赵艳芳说。“风筝小院”经营4年多,传统风筝制作和风筝衍生品很受欢迎。
从单纯的扎风筝到文化传承+体验,新思维、新模式,让传统风筝产业全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