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河北 > 正文

我国粮食实现七连丰背后的财政力量

0
分享至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称,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十四五”开局之年喜获粮食丰收,振奋人心。

据悉,我国全年粮食产量已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促进国家总体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粮不稳。近年来,中央财政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各种惠农政策综合发力,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一系列真金白银惠农政策的综合发力,地方政府层层压实,克服了影响种粮的各种不利因素,让农民种粮更有底气、更加安心,粮食产量连创新高,财政政策功不可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种粮农民提供全程全方位保障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虽然今年全国秋粮产量有增有减,但总体来说,增的比减的多。其中,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今年因严重的洪涝和干旱,秋粮出现减产情况,但其他主产区多数增产,尤其是东北地区。

今年50岁的李占国是吉林省吉林市经开区寇家村的种粮户。前不久,他刚收割完家里种的水稻和玉米,“今年水稻收成不错,亩产在1600斤以上,品质也好,最重要的是收购价格很理想。”

他告诉记者:“种粮有钱挣。每年春秋两季,‘一卡通’上都会到账两笔种粮补贴。而且水稻一收割下来,就有收购商围上来谈价钱,谈好价钱后直接收走。”

李占国“种粮有钱挣”的背后是包括种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机购置补贴在内的一整套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不断完善。

2016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覆盖2.2亿农户、近13亿亩承包地,亩均补贴约95元、户均补贴约564元,普惠性强,实实在在增加了农民收入。

针对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明显上涨的情况,中央财政安排200亿元左右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进一步释放支持粮食生产的积极信号,稳定了粮农收入。

增加粮食产量,需要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现代化农机的支持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从2004到2020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累计投入2392.42亿元,累计扶持3800多万农民。

今年,中央财政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新增20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年度资金规模达到190亿元。同时,将育秧、烘干等方面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据统计,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25%,其中,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

从良种到农资,从种植到销售,财政对粮食生产和种粮农民给予了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持。

“去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处于高位,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高涨,今年中央财政继续稳定种粮农民补贴,一次性拿出200亿元补贴种粮农户,再加上农业保险等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更有底气、更加安心。”李国祥说。

藏粮于地夯实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面积为“王”,稳住了种植面积,就稳定了粮食生产基础。今年秋粮生产,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超过2000万亩,全国秋粮种植面积超过12.9亿亩。

“今年,中央首次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首次把粮食产量纳入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各级党委政府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层层压实面积。同时,中央财政及时下拨各项救灾资金、提高最低收购价格等举措,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保证了粮食面积,为全年粮食高位增产夯实基础。”李国祥说。

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优化完善耕地保护政策,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夯实粮食高产基础,坚持向耕地要产量。

为了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16亿元,启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支持在适宜区域推广保护性耕作4000万亩。今年,中央财政新增12亿元,年度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支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扩大到7000万亩。“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支持全国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黑土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高标准农田功不可没。“我家有48亩地,过去种大豆和玉米,产量不高,收成也不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后,基础设施条件好了,耕地质量提高了,传统作物都增产了,还能轮作、套种其他经济作物,收入翻了一番。”黑龙江省宝清县小城子镇太平村村民王纯宝说。

2019—2020年,财政部共安排农田建设补助等资金1396.28亿元,会同有关部门共推动落实新建1.6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含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4亿亩)。今年,中央财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农田建设补助等资金78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同时,推动地方政府投入88亿元。

今年,中央财政继续支持加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在2020年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亿亩。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局长杨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标准农田道路通达率、土地平整程度显著提升,灌排渠系等水利设施得到完善,同时采取了各类土壤保护和科技措施,产能普遍提升10%—20%,抗灾减灾效果明显。

“从实践来看,8亿亩高标准农田能够稳定保障800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占我国年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杨鹏告诉记者,2021—2030年,国家规划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到2030年将累计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此举能够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将更加有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三大主粮保险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十月初正值秋收,山西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多地遭遇时间久、范围广、强度大的降雨天气。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汾阳市涉农区不少农田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和淹泡,农作物受灾。好在汾阳市政府与保险机构迅速在全市开展农业保险集中理赔,及时为受灾农户吃下“定心丸”。

“我们村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玉米损失惨重,现在保险公司正在理赔中,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我们补种些小麦,争取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汾阳市贾家庄镇西陈家庄村村民闫洪文说。

据了解,今年汾阳市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为61.45万亩,市财政年初出资700余万元,为农民参加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的面积为51万亩,承保率达到83%。灾情发生以后,汾阳市政府积极组织保险公司开展理赔定损工作,预计理赔金额达到3980万元,将农民损失降低了60%以上。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支农惠农的一项重要举措。2017年起,我国在13个粮食主产省选择200个产粮大县,启动三大主粮作物大灾保险试点,将保障水平在覆盖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到“直接物化成本+地租成本”。2018年,在其中的6个粮食主产省选择24个粮食生产大县,部署开展为期3年的水稻、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推动保障水平实现“直接物化成本+地租成本+劳动力成本”全成本、全覆盖,积极探索开展粮食收入保险。

今年,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约60%的产粮大县,针对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中央财政共安排三大粮食作物保费补贴资金148.69亿元,占今年保费补贴资金总额的44.6%,覆盖500个产粮大县,约占实施地区的60%;2022年实现13个粮食主产省份产粮大县全覆盖。同时,本次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还将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和小农户都纳入了保障范围,契合新型经营主体的风险保障需求,政策实施范围内的全体农户可自主自愿投保。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提高了保险保障程度,有力兜底了种粮风险,保证种粮不亏,从而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粮食播种面积得到稳定和增加,避免了土地撂荒或弃耕弃种,这样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有关专家认为,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是中央财政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聚焦国计民生的重要体现。自2007年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财政部累计拨付保费补贴资金2201亿元,年均增长21.7%,持续为我国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在稳定和提高种粮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支持打好种业翻身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安全与否,决定了粮食安全与否,所以种业创新发展是我国粮食安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从2015年以来,中央财政持续实施制种大县奖励政策,支持范围涉及玉米、水稻等7大作物领域,累计安排制种大县奖励资金54亿元,支持23个省份及新疆兵团98个制种大县(师),已建成高标准种子田280万亩。

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制种大县的支持力度,支持资金从10亿元提高到20亿元,并进一步优化调整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全面推动国家级制种基地转型升级。在现有国家级制种大县范围内,聚焦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重点粮油品种和种子生产、加工短板弱项,创新基地建设和发展模式,推动优势基地和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促进种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今年以来,中央财政还加快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推动种业产业链现代化;大力推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重点满足小农户在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专业化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作用,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科技服务企业等为科技示范主体开展稳粮增产和关键技术、优良品种示范推广等。

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政策下,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已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以上,真正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上了中国种。(张曦文)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理发店杀人案细节,夫妻一起进店,半途丈夫出去了,妻子被砍杀

理发店杀人案细节,夫妻一起进店,半途丈夫出去了,妻子被砍杀

刘新谈社会
2023-03-29 01:08:00
福建莆田再次发生灭门惨案,宅基地纠纷引发命案,被害人系村干部

福建莆田再次发生灭门惨案,宅基地纠纷引发命案,被害人系村干部

别剧壹格
2023-03-28 18:59:21
郭台铭也没想到,库克会带着富士康重返大陆?一切都回不到从前?

郭台铭也没想到,库克会带着富士康重返大陆?一切都回不到从前?

Lu路先森
2023-03-21 16:05:38
洪晃:中国的精英阶层已经完全脱离普通百姓的生活,阶层正在断裂

洪晃:中国的精英阶层已经完全脱离普通百姓的生活,阶层正在断裂

史建说娱乐
2023-03-28 22:00:34
马英九在中山陵写下8个大字,台湾民众迅速做出反应,民意一边倒

马英九在中山陵写下8个大字,台湾民众迅速做出反应,民意一边倒

凭海观岛
2023-03-28 18:09:14
吃定俄军不敢击落?美军2架B-52H飞往俄边境,普京不给拜登留面子

吃定俄军不敢击落?美军2架B-52H飞往俄边境,普京不给拜登留面子

运动克
2023-03-25 21:50:34
越南最美皇后:国王承诺一夫一妻,婚后生5胎,发胖色衰后被嫌弃

越南最美皇后:国王承诺一夫一妻,婚后生5胎,发胖色衰后被嫌弃

照见古今
2023-03-28 20:21:45
德媒:科瓦奇直接拒绝了热刺的邀请,他坚持自己不违约的原则

德媒:科瓦奇直接拒绝了热刺的邀请,他坚持自己不违约的原则

直播吧
2023-03-28 22:36:04
贾乃亮在上海引争议!住高档酒店乘电梯拒载其他房客,本人连摆手

贾乃亮在上海引争议!住高档酒店乘电梯拒载其他房客,本人连摆手

盖饭娱乐官方号
2023-03-27 16:17:31
19世纪,欧洲“人类动物园”开放时照片,印第安人百无聊赖站一起

19世纪,欧洲“人类动物园”开放时照片,印第安人百无聊赖站一起

电竞之城
2023-03-28 14:03:05
1952年,一个地主拒交土地被判死刑的照片,现场很多群众义愤填膺

1952年,一个地主拒交土地被判死刑的照片,现场很多群众义愤填膺

敏敏的旅途
2023-03-27 12:16:18
苹果已经开始跑了

苹果已经开始跑了

历史观察
2023-03-28 19:46:15
比伊朗下手还快!一口气买下我国50架歼-10,最终目的只有一个

比伊朗下手还快!一口气买下我国50架歼-10,最终目的只有一个

环球新军事
2023-03-28 14:39:42
1984年,耿飚回答香港问题不慎失言,邓小平大怒:为什么不驻军?

1984年,耿飚回答香港问题不慎失言,邓小平大怒:为什么不驻军?

元哥说历史
2023-03-28 00:13:02
大衣哥朱之文儿媳闹离婚,原因曝光:2个人的床,怎么能睡6个人!

大衣哥朱之文儿媳闹离婚,原因曝光:2个人的床,怎么能睡6个人!

夜听訫语
2021-12-10 21:51:46
2018年,85岁黑人音乐大师承认约会过伊万卡,并称赞她有最美的腿

2018年,85岁黑人音乐大师承认约会过伊万卡,并称赞她有最美的腿

照见古今
2023-03-27 20:04:39
流感“神药”缺货之谜:集采价买不到,加钱又有了?

流感“神药”缺货之谜:集采价买不到,加钱又有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3-28 23:41:32
继续狂飙!曝中超主裁判被深夜拷走,马宁、傅明瑟瑟发抖!

继续狂飙!曝中超主裁判被深夜拷走,马宁、傅明瑟瑟发抖!

西西职场说
2023-03-28 09:01:59
今年前2个月,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今年前2个月,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老王健康知识
2023-03-28 22:22:01
珠海这么穷,财政局人均工资福利才33万,仅深圳6成,略低于广州

珠海这么穷,财政局人均工资福利才33万,仅深圳6成,略低于广州

梦红房车旅行
2023-03-28 17:04:20
2023-03-29 09:36:49

头条要闻

蔡英文今起以"过境"之名窜美 或将配合美国"毁台计划"

头条要闻

蔡英文今起以"过境"之名窜美 或将配合美国"毁台计划"

财经要闻

体育要闻

国家队100球里程碑!梅西成南美第一人

娱乐要闻

从巩俐到刘浩存,张艺谋审美降级了?

科技要闻

马云刚刚回国,阿里就彻底变天了

汽车要闻

领克09用户可升级 LYNK OS N实现全场景交互

态度原创

旅游
健康
教育
本地
艺术

旅游要闻

最适合旅游的季节到了 旅游目的地推荐

喝水都胖?建议改掉三个坏习惯

教育要闻

广东2023春季高考录取分数线出炉 17日起开始填报志愿

本地新闻

重拾最初的热爱!见证村BA冠军的诞生!

艺术要闻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十年:香港艺术生态圈中的一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