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85后”、“90后”干部涌现出来,走向领导岗位,这是不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干部选拔存在“年龄红线”问题。原本划定“年龄红线”是要年轻干部充实到干部队伍中发挥效用,但是如果过度渲染“年龄红线”,就会成为前进的“拦路虎”。
不管是行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35岁”被看成是一个晋升门槛,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因为35岁以后,人的脑力、体力都有所下降,同时这也是响应国家干部年轻化的使然,年轻干部有朝气、有热情、有闯劲,会促进工作的更好开展。但是如果工作中,过度看重35岁这个“年龄红线”就可能会导致一部分超龄的人减少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成为他们看不到希望不用努力工作的“理由”。久而久之,这种现象会导致两极分化严重,35岁以前拼命努力争取晋升,35岁以后晋升无望而放弃努力随波逐流,不利于工作的长远开展。
工作中,无需过度渲染年龄危机。年龄不是桎梏,而是阅历与智慧的叠加,年轻的时候多积累,尽量成为业务上的骨干,35岁以后让自己拥有不容易被替代的能力。广大的基层干部要沉下心、俯下身,调整好心态,有扎根基层的勇气与技能,目光长远,不要把自己的眼界局限在35岁是否被提拔上,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提高自己的本领上。做到技能和岗位需求相匹配,让自己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与需要才是王道。与此同时,基层党委要完善培训机制,让“老带新”、“新帮老”成为一种传统作风,在这个过程中,让新老同志找到自己的定位,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发光发亮。只有做到“心无杂念”“轻装上阵”,方能心无旁骛干事业,展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
当然,我们应该透过“年龄红线”这一热度话题,看到基层职数少、提拔难的无奈。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兼顾干部年轻化的同时,要确实落实好职务与职级并行,打消广大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给他们更多地期待空间,做到工龄与待遇的相匹配。除此之外,应该根据现实情况适当的给“年龄红线”以外的人群一定比例的职数考虑,选拔一些基本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过强的人进入领导班子,开展正向引导,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真正做到让“有为者有位”。(董艳敏)